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文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院新闻 -> 正文

新时代中国故事学理论建设研讨会暨《刘守华故事学文集(十卷本)》新书发布会在我院隆重召开

作者:郝日红 韩冰雪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2年07月13日

(记者 郝日红 通讯员 韩冰雪)7月8日,“新时代中国故事学理论建设研讨会暨《刘守华故事学文集(十卷本)》新书发布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山西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等6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64名代表与会。线上线下的与会代表“云聚”桂子山,共同商讨中国故事学理论建设问题,同时祝贺《刘守华故事学文(十卷本)》新书面世,为炎夏武汉带来了中国故事学的新时代风貌。

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民间文学方向学科带头人黄永林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教授致欢迎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朝戈金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教授、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鄢维新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周挥辉教授到会祝贺并致辞。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教授到会祝贺。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法人代表兼副会长、文学院教师代表胡亚敏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校友代表、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肖远平教授也分别发言,对刘先生表示感谢与祝贺。

赵书记对《刘守华故事学文集(十卷本)》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对我校中国民间文学学科60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成就予以了高度肯定。刘老师的故事学成就,他表示,我校民间文学学科致力于汲取和改造历史地理学派的理论方法,在故事类型学研究、神话母题研究、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关系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身学术特色。刘守华先生作为学校民间文学学科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为该学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刘守华故事学文集(十卷本)》是刘守华先生一生的学术精华,不仅构建了具有自主话语特色的中国故事学理论体系,也增强了创建“桂子山学派”理论自信的重要基石。希望学校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能以此为起点、为契机、为动力,在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上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果、迈上新台阶。

邱运华认为,《刘守华故事学文集(十卷本)》是刘守华先生毕其一生学术建树最核心、最华彩的篇章,体现了他追寻民间故事、扎根民间文化、成就一生热爱的赤子情怀。刘守华先生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地对民间故事艺术世界进行着不懈探索,取得了多方面成就,但他始终如一地强调民间故事感染人的艺术美,教育人的灵动美,这是刘守华先生民间故事学的思想脉络。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包括民间文艺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事业,高度重视新时代民间文艺的新发展、新业态。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及全国民间文艺界勠力同心,接续刘守华先生等老一辈民间文艺家开创的事业,共同铸就中国民间文艺事业新辉煌。

朝戈金对刘守华先生长期专注于故事学研究和作出的卓越贡献、带出了一支优秀的研究团队深感钦佩。他谈到,中国是一个故事蕴藏量非常丰富的国家,刘守华先生能在该领域长期耕耘,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在学理性思考方面颇有建树,对于建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故事学学科意义重大。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有赖于像故事学等特定领域的深入耕耘和专题研究,有赖于像刘守华先生一样长期专注于深耕特定领域并产生大量成果的专家学者。

在叶涛看来,刘守华先生的学术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民间文学领域,他在宗教学,特别是道教文学、佛教文学、民俗学、地方历史文化等领域也颇有研究。在他60余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为民间文学培养了一批学术人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承担起民间文学、民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科研重任,传承着刘守华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为中国民间文学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鄢维新在致辞中回顾了刘守华先生对《黑暗传》给予学术上的指导和支持表示感谢。他回忆说,“当时关于《黑暗传》算不算是神话,学界有过争论。尽管没有达成共识,但是通过学术论争,对我国建设自己的神话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其间刘老师功不可没。”

我校文学院教授胡亚敏表示,刘守华先生故事学研究成果影响卓著,他持之以恒、潜心探索、视野开阔的学术品格令人敬佩。她非常感谢刘守华先生在她在学术成长过程中给予的悉心指导与热情支持,“这是刘老师注重培养学术团队、积极扶助青年学人的优良学风的具体表现。刘老师作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面大旗,对我校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肖远平感谢刘守华先生对他走上民间文学研究道路的引导和帮助,对刘守华先生志存高远的大气,怀着振兴国家民族的强烈愿望从事民间文学研究表示钦佩;对他真诚求索的正气,几十年投身民间文学研究与教学,不畏艰难曲折,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表示敬仰;对他敢于创新的勇气,开创了故事学研究的诸多“第一”表示敬佩。他期待与会学者能以先生为榜样,推动新时代中国故事学的理论建设,持续关注民间文学的创新发展。

大会主题发言环节由陈建宪教授主持。

刘守华教授发表了题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刘守华故事学文集>出版感言》的主题发言。

大会主题发言阶段,刘守华先生回顾了自己从事民间文学的学术生涯,介绍《刘守华故事学文集(十卷本)》的构成与特色。他说,“在研究工作中,我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来审视民间文化,认真借鉴国际历史地理学派方法的同时,力求贴近中国故事的鲜活生态,注重承续中国故事的诗学传统。”刘守华认为,在中国民间文艺学诗学体系中建构中国故事诗学,是一个极具学术魅力的课题,期待学界能够不断将故事学研究推向深入。

随后,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文学院江帆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万建中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林继富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施爱东研究员等4位学者代表,以线上的形式进行了大会主题发言。

江帆以《从“地方”镜像 到“故事里的中国”:故事的“在地”张力及其意义——以黄振华故事为基础的讨论之二》为题,讨论了民间故事与生活的关系。她认为,民间故事是生活的化事为镜,故事与生活具有本原的“互文”关系。作为叙事策略,谙熟此道的讲述者将“地方性知识”无痕地嵌入故事框架,让原本“别人的故事”在“自身生活”中扎下根系,酵化了故事的认同情感,使文本酿生出无限张力。故事“镜像”将地方群体的精神内在及知识谱系赋形外显,故事也因此在“当下”再次将“地方”照亮。以故事为烛照,或可探索从“地方”通达现代中国的路径。

万建中以《不在乎“语境”的民间故事研究》为题讨论民间故事研究与语境问题。他认为,民间故事记录文本具有独立于田野之外的意义,以田野语境去衡量记录文本是徒劳的。记录文本尽管远离了现实生活和口头语言系统,却更加容易地进入了学术话语系统之中,自在地展开学术历程。以记录文本为考察对象,有着与表演理论和民族志诗学迥异的学术路径,沿着这条路径,产生了“故事形态学”、“口头程式理论”、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以及历史地理学派、比较故事学、民间故事类型和母题索引,还有刘守华这样纯粹的著名故事学家。20世纪的文学理论,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对文学文本自身的关注。回归记录文本或许可以视为新时期故事学的新趋势。

林继富以《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理论建构——刘守华先生故事学思想研究》为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刘守华故事学思想。他说,民间故事是大众化且富于魅力的口头语言艺术,伴随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和审美体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为了开掘民间故事艺术世界,刘守华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民间故事研究中,他从1956年发表的《谈民间讽刺故事》开始,就乘上民间故事列车一直到“最末一个站台”——《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始终围绕民间故事精耕细作,努力探索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奥秘。刘守华先生对以佛教、道教为主的宗教文化与民间故事关系、民族文化与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传承与社会发展等进行系统思考,进而在与时代潮流、学科发展的同频共振中,架起了生活世界与艺术世界的桥梁,揭示了民间故事艺术世界的独特魅力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施爱东以《刘守华对中国故事学的贡献》为题,全面论述了刘守华先生对中国故事学的突出贡献。他认为,刘守华老师从事民间文学学事业70年,全心全意地耕耘在这一块并不宽广的学术天地,与故事学相爱相守整整70年,彼此从未辜负。我们很少能找到这样一位如些热爱自己的学术事业,70年从未离开自己领域的大学者。通过对《刘守华故事学文集》的排序分析,我们可以将他在故事学领域的学术贡献分为六个部分。一是中国民间故事史的开拓性研究,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作为专门研究中国民间故事史的第一本著作,它已经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二是民间文学教材的编写和故事学人才的培养,刘老师先后独立撰写或主持编写过多部民间文学教材,其《故事学纲要》更是一部开拓性的专门教材。三是宗教观念与民间文学的关系研究,这主要集中在佛教与道教这两个最重要的传统宗教对民间故事的影响,涉及到民间故事的起源、传播和变异诸问题。四是中外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刘老师所领导的华中师大民间文学团队,是最早引入、推广、运用比较故事学方法,对中外民间故事展开多角度研究的学术团队。五是著名故事类型的单项研究,这是刘守华故事学团队最具特色的研究之一,以《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为标志,标志着“故事文化学派”的初步形成。六是民间故事的传承保护研究,这又包括三个部分,故事家的故事生态研究、民间故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故事在青少年教育中的推广和传播研究。

  基于大会提交论文涉及多个研究领域,大会分4个小组,分别就“刘守华与故事学”、“故事学研究”、“神话、传说与故事学”、“故事学的当代发展”为主题,开展了四场会议分论坛。

第一组由以湘潭大学漆凌云教授的《构建故事学的“中国话语”——评<刘守华故事学文集>》为代表的12篇论文展开了 “刘守华与故事学”的研讨。北京大学陈连山教授、武汉大学肖波教授担任主持人,北京大学陈岗龙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毛巧晖研究员担任评议人。漆凌云教授认为,刘守华的故事研究有着开阔的国际视野和鲜明的主体意识,注重理论的适用性和研究方法的本土化。注重将民间故事的文化属性和诗学特性结合起来考察,刘守华在故事学的开创性研究均是以“钻油井”精神深挖本土资源而成。其六十多年的民间故事研究有着鲜明的故事学学科意识,不断完善故事学学科体系、拓展故事学学科疆域。

第二组以北京师范大学高丙中教授的《蛇郎故事再研究》为代表的14篇论文展开“新时代故事学研究”的研讨。中山大学蒋明智教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戴峰教授担任主持人,浙江师范大学陈华文教授、石河子大学吴新锋教授担任评议人。高丙中教授认为刘守华教授一生从事故事研究和故事学建设,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其中,他的蛇郎故事研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刘守华先生的开拓性研究引发了众多的后续研究,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追问一些问题,尝试以今天的眼光和情怀赋予故事学以新的志趣。

第三组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祝秀丽教授《包公传说“鹰叼老鼠断不清型”的故事学探析》为代表的13篇论文展开了“神话、传说与故事学”的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岳永逸教授、辽宁大学周福岩教授担任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安德明研究员担任评议人。祝秀丽教授认为,包公传说“鹰叼老鼠断不清型”的故事类型体量不大,但意义深刻。包公无法断清此案,结局令人深思,因此故事重在讲述这桩无头案的前因后果,其叙事意义最终依旧回到了古老的议题——社神、社鼠和人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两个层面:在土地生日节俗中,它折射了农耕文化中社神、鼠、人之间的牵制且共存的关系;在象征叙事中,社鼠隐喻无法根除的依附权势为祸的阶层,包公无处稽查的鹰与鼠的关系背后潜藏着的是盘根错节的社会权力结构,清官虽无法彻查,但令恶势力畏惧收敛,仍有积极的社会现实作用。

第四组以复旦大学郑土有教授《从传统故事到网络故事:故事的现代演进问题》为代表的12篇论文开展了关于“故事学的当代发展”的研讨。上海大学黄景春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刘玉堂研究员担任主持人,浙江师范大学宣炳善教授、复旦大学郑土有教授担任评议人。郑土有教授认为,中国民间讲故事经历了从传统故事到新故事、网络故事的演进,新故事和网络故事呈现出的澎湃发展之势和影响力,体现了故事发展的新趋势,理应成为故事学研究的对象。但从比重和趋势来看,网络故事将成为主流。原因首先在于载体的转换;其次是“讲述场”的更替;第三是讲述形式的改变;第四是传承者的变化。

中山大学刘晓春教授主持大会闭幕式。

闭幕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宣读了关于颁发第三届刘守华奖学金的决定。颁奖仪式由刘守华先生亲自为中国民间文学专业2019级博士生程萌同学和2019级硕士生张紫怡同学两位同学颁奖。刘守华奖学金由刘守华先生出资设立,旨在奖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在校研究生勤奋好学、成绩优秀的同学。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孙正国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感谢与会学者到会共商新时代中国故事学的理论发展大计,共同祝贺《刘守华故事学文集(十卷本)》的正式出版和故事学贡献。同时,充分肯定了这次会议对于新时代中国故事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认为大会围绕刘守华先生的故事学成就和故事诗学发展趋势作了深入讨论,成果丰硕,收获满满,是新世纪以来规模大、议题新、影响深远的中国故事学专题会议。

本次会议还特邀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丙中、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刘玉堂和武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张露文等嘉宾与会。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合作主办了本次会议。会议举行了线上线下合影留恋。时间匆匆,记忆美好。期待未来的日子里,所有与会代表线下重逢美丽如画的桂子山,为新时代中国故事学的创新发展再谋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