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文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院新闻 -> 正文

南京大学董晓教授做客桂子山人文论坛谈“俄苏文学与20世纪中国”

作者: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3年05月22日

(通讯员 何锦绣)519日下午,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董晓教授作客桂子山人文论坛,在文学院一楼外国文学教研室为师生带来名为“俄苏文学与20世纪中国”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苏晖教授主持,杨建教授及20余名硕博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开始前,苏晖教授为全体师生热情介绍了董晓教授。董晓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及中俄文学关系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出版有《契诃夫戏剧的喜剧本质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在中国的影响与传播》等影响巨大的著作。董晓教授兼任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同时也是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多卷本《俄国戏剧史》编撰及重要资料翻译研究”首席专家。

董教授首先从整体上梳理了俄苏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的发展历程。他指出,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曾经影响深远。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热捧”俄苏文学,而在60-70年代,却对其进行了极为严厉的批判。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俄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出现了短暂的回温,而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随着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为标志的当代西方文学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曾经无比辉煌的俄苏文学开始遭到冷遇,不再像此前一样吸引中国新一代的读者与作家。接着,董教授详细分析了20世纪中苏两国文学发展历程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错位对应”的文学关系,并从主、客观角度分析了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董教授围绕具体的作家作品,重点对俄苏文学在当代中国遭到冷遇的现象进行了反思。今天的冷漠乃是对过去狂热崇拜的否定,其中包含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中国当代作家在轻慢俄苏文学的过程中,从当代西方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学资源,促进了自身文学叙事话语的更新。然而,遗憾的是因俄苏文学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遭遇概念化和意识形态化的解读,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别、车、杜”等俄罗斯经典作家、批评家的艺术价值遭到遮蔽。中国当代作家由此丢失了一份有启发意义的精神资源,新一代中国读者也无法再像他们的父辈们那样青睐俄苏文学。

接下来,董教授以文学史为纲,从影响研究的视角回溯了中国现当代作家对俄苏文学的接受,细致地解读了鲁迅、巴金、郁达夫、曹禺、路翎、胡风等现代作家出于艺术探索的自觉意识,对俄苏文学进行有效而积极的借鉴。进而又从比较的层面指出,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当代作家更多的是基于社会政治因素学习俄苏文学中书写时代的策略与方法。董教授认为当代俄中文学关系逐渐走出了影响/被影响的模式,而呈现出平行发展的态势。他从宏观角度指出,两国文学面临着诸多相似的困境,如全球化、文化寻根、民族主义等问题,以平行观照的方式探究两国文学的关系,对于思考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向,完成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自我审视有重要意义。

在讲座的互动与交流环节中,杨建教授和几位同学就讲座中所介绍的“错位对应”现象等问题与董教授展开了进一步的交流,董教授的回答给予了现场师生诸多启发与思考。最后,苏晖教授对讲座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认为董教授的讲座充满了反思、质疑与批判精神,并感谢董教授给大家带来如此内容丰富和极富启发性的精彩讲座。至此,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