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文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院新闻 -> 正文

王晋康汤哲声谈科幻写作:科学内核与人性主题

作者:张唯 殷小村 于玥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19年05月15日

 (通讯员:张唯 殷小村 摄影:于玥)5月14日晚,王晋康、汤哲声做客华中师范大学利群书社倍阅书店,开展《科幻写作:过去、现在与未来》讲座,与近百名科幻爱好者进行交流。此次讲座由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湖北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摇篮文学社、科幻协会、文学院《桂风》编辑部承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亚敏作为特邀嘉宾出席。现场座无虚席,到场学子们反响热烈,奇思妙语解惑,笑声掌声不断。

 胡亚敏教授发表致辞,向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老师、著名学者汤哲声教授表示热烈欢迎。她提出,将学生培养为“热爱生活”“富有想象力”“在对理想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中保持好奇心”的人,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文学院应该形成“创作、批评、理论”一条龙,让作家、杰出学者竞相涌现是一流学科的使命。作为科幻小说的推崇者,在胡老师看来,尽管科幻小说在国内尚且小众,但未来必然形成大势。

 汤哲声教授发表题为《王晋康: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创作的思想者》的演讲,与大家分享了品读王晋康作品的感想与对科幻文学的看法。他从备受关注的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谈起,提出了“何为科幻”的核心问题,并引述王晋康的观点“科幻的内核是科学”对此做出解答。在王晋康的文学观与创作实践中,科学体系、科学精神、科学手法三者构成了科幻的核心,而人类本位主义则是科幻小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蚁生》是王老师的半自传小说,是最典型的中国式科幻小说。”汤哲声教授向同学们力荐了《蚁生》《逃出母宇宙》等王晋康的代表作,并通过文本的精细分析,指出王晋康作品对人性之美进行细致描写,是其主要写作特征之一。

 王晋康发表题为《文学是人学,人是什么?》的演讲,就人类文明提出了多个面向的漫谈式探讨。他从起源、现状、未来三个维度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剖析。王晋康提出,就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发展始终符合生物规律和地理规律,人性来源于动物性,同时带有物性。在他看来,“人对自身生命的敬畏和神圣化是人类一切道德法律的基础”,但伟大的科学也悄然解构了人对自身的神圣化认知,带来了胚胎技术、克隆人、基因编辑等伦理道德的困境。这些未解的难题成为了当下科幻文学的重要题材。

 谈及人类本身的善恶时,王晋康认为,生物的本性是自私利己的,但是进化关注的不是个体的发展,而是族群整体的繁衍,合作而非杀戮更有利于整体的生存,故而生命的本性包含着利他的成分。因而,尽管人类的历史以恶为基础、没有永恒的普适的道德,但人类能够在“恶的粪堆上长出善之花”,在进入文明社会后不断强化“善”的成分。人性由恶转善的发展趋势也在文学上得以反映,母爱和情爱等成为了文学永恒的主题。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写人性的,但是人本身并非永恒天然神圣之物,本身就是漂移的。”王晋康也指出了科幻和纯文学之间的异同之处。他认为,纯文学更多描写的是近代社会的人性,在写古人时往往带入了现代人的标准,是对历史的现代解读。科幻同样是以人代入外星生物,但不同的是,纯文学是自视,科幻是外视。纯文学往往探寻人心的绚丽,科幻发掘人性的冷峻。前者细腻,后者深刻。前者更近于哲人悲悯的目光,后者则是神明冷静的视角。

 对于“人类是否会持续进化?如何进化?”“人工智能能否改善或者超过人类”等热点议题,王晋康老师也表达了自身的看法。在他看来,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人机合一、电子式的生命形态都有可能,而基于“人类智能最早来源于无生命物质的偶然组合及深度复杂化”的观点,人工智能也必然能够复制甚至超越人类智能。对于“人类会不会灭亡”、“人类是否为神级文明的试验品”、“人类是不是真实的存在”等“脑洞”想法,他也以严密而不失风趣的方式提出了讨论。

 在提问环节,两位老师也与学子们就科幻创作、科学概念、人类未来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此次活动在新夏暗夜骤雨里,在师生集体合照中落下帷幕。

嘉宾资料

 王晋康,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科普作协会员暨副理事长,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名誉会长。曾获银河奖(中国科幻最权威的奖项) 头奖、世界华人科幻大会星云奖的长篇小说奖、最佳作家奖、终身成就奖等。

 汤哲声,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多项国家社科项目,担任中国张恨水学会副会长、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