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程月 王淑琴 杨婼彤)12月20日下午,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文学院团委、学生会师范生训测部承办的第二十五、第二十六期“师说”讲座于九号楼9-11教室举行。出席本次讲座的嘉宾有文学院院长王洪涌,陈秀玲副教授,武汉市高级教师吴东生教研员。本期讲座由郑桂华老师、王岱老师担任主讲人,她们分别以“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测评变革”和“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为主题,就如何面对新高考改革、如何打造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向同学和老师们进行了讲解。
郑桂华,教育学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副主编,上海市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特约撰稿人,上海市青语会副理事长。
王岱,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师,曾获全国文学教学名师、“全国十佳文学校园”首席导师、“全国示范文学校园模范教师”等称号。
讲座伊始,吴东生教研员以“2019年湖北好课堂”展评活动为例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优秀的课堂设计,他强调:“教学要以考促教,不断探索新的模式,积极地借鉴思考。研训要不走过场,努力模仿优秀课堂,引领发展方向。”吴东生教研员指出,随着高考改革,课堂教学难度上升,语文教师要及时把握改革方向,结合实际情况,以语言文字学习为核心进行教学。
随后,郑桂华老师首先引入高考卷中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题型的增减变化,表明高考具有育人的导向作用。随后,她罗列了浙江卷近年文字运用题的变化,并引入“意象”的概念,分析其背后的差异是意象数量、密度、关联性、独特性的变化,是一个思维品质不断上升的过程。郑桂华老师指出,高考试题考察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分别为: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不同考察侧重点,题目会有相应的赋分,教师要把握好分数权重,进行针对性教学,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判断运用能力。最后,郑桂华老师以上海卷历年的变化为例,指出教学的总目标是立德树人,具体内容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语言建构能力,加强审美教育。
十分钟中场休息后,王岱老师展开讲解。她首先阐明学科素养内涵,并提炼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主题词。期间,王岱老师多次运用设问,对当今教学现状举例作答,并强调语言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和语文活动的重要性。她认为文本的学习阅读主要着眼点应落在语文课堂和文本上。对此,王岱老师说:“虽说人情练达即学问,但文本重要,写作也很重要。”接着,王岱老师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一教学模式。她认为教学任务必须包括学科知识,且应与学生的接受程度相匹配,当代老师应具有任务意识、增强整体意识、提高统筹能力、实现教师的教学角色的转变,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讲座最后以问答互动收尾,主讲人现场解答了“如何处理群文阅读和单篇阅读”和“如何处理群文阅读和教学任务的时间矛盾”两个问题。
讲座结束后,文学院19级臧燕同学感触颇深:“这场活动让我意识到,在现代信息化时代,语文教育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也对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充分了解教育现实,才能真正投身现实教育。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是永远充满激情的,必然是拥有独特个人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