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柯 王冰清)2020年10月22日下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育学院iPGCE项目主任、博士生导师赛斌·利特(Dr. Sabine Little)应邀在线举办了“多语制与身份认同”(Multilingualism and Identity)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我院“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系列活动的第3场,讲座由文学院教师肖俊敏博士主持。
图1:讲座开场
利特博士长期致力于传承语(Heritage Language)教育和传承语学习者身份认同(identity)方面的研究。讲座伊始,她先为大家梳理了诸如“传承语”、“身份认同”、“投资”(investment)、“社会和文化资本”(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等语言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随后,她以“姑祖母的花瓶”(Great aunt Edna's vase)这一意象作比,进一步阐述了语言在家庭内部传承的特征。在她看来,传承语就像这只姑祖母离世时留下的花瓶一样,虽是老一辈心爱的物品,也想传递给下一辈,但却无法控制下一辈对其作出的反应:是发自内心视之如珍宝,还是排斥抵抗弃之如敝屣,是因看重情感纽带将其留作念想,还是如鸡肋般不弃却也不用?这些可能的场景对我们看待“孩子在多语环境中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紧接着,利特博士根据自己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个传承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的概念框架。以“实用(Pragmatic)——情感(Emotional)”为横轴,以“核心(Essential)——边缘(Peripheral)”为纵轴,她将学习传承语的目的划分为四种,并以象限的方式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来。这其中利特博士最感兴趣的就是“将传承语与情感健康联系在一起”(heritage language as emotional well-being),这一独特的视角将传承语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关乎精神幸福的高度,也为我们研究传承语教育及其对孩子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方向。
图2:传承语身份认同概念框架(出自Sabine, 2020)
此外,利特博士还介绍了“语言肖像”(language portrait)这一研究工具。“语言肖像”将“语言少数族裔”学生重组为“多语种”学生,凸显了语言作为社会和文化资本的地位,也使“多语性”变得可视化。利特博士认为“语言肖像”的运用在帮助孩子表达语言和身份认同之间的联系的同时,也使老师能够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的全部语言资源,并让研究者能真切地站在孩子的视角,以一种充满童趣的方式重新审视传承语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图3:“语言肖像”运用于传承语学习者身份认同研究
利特博士的讲座内容对听众们有很大启发,部分听众在讨论室内频频发布自己的即时感想。讲座结束后,她专门留出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与大家积极互动,对于听众们提出的十几个问题,如“传承语学习和传承语身份认同发展是否存在关键期”,“如何平衡传承语教育和社会主流语言教育之间的关系”等都耐心进行了回答。
本次讲座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启示如下:
在这个国际人口流动频繁,跨国、跨民族、跨种族婚姻日益普遍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汉语学习者也可能是一种或多种传承语的学习者,如何调动起他们多元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优势,帮助其更好地学习汉语,理解中国文化,值得我们在未来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