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马草原)2020年12月17日上午,美国文学研究专家、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终身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张爱平老师,通过腾讯会议线上渠道做了一场题为“相互表述型叙事的多重功能:卡夫卡《审判》与莫言《酒国》之间的比较”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苏晖教授主持,杨建教授、刘兮颖教授、杜娟副教授、刘云飞老师及本学科的硕博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张爱平教授,复旦大学外文系本科毕业,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和博士。张教授长期致力于美国文学研究,出版有《令人神往的地方:司考特∙菲兹杰拉德小说中的背景运用》和《“丹·布朗热”及其惊险小说秘诀解析》(与朱振武合著)等专著,在诸多学术论文集和期刊上发表章节和论文数十篇,先后数十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主旨演讲或宣读论文。曾担任美国人文基金会评委和多家英美出版社、期刊专家编审,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和《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编委。
此次讲座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张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其次介绍了小说的一般叙事构成、技巧和效果,最后重点阐述了小说的叙事模式,分别就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以及相互表述型叙事模式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其中张教授特别指出第二人称叙事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开放性,它可以容纳多方面的叙述层次;而相互表述型叙事模式则是综合运用了多种相互作用的叙事模式,卡夫卡的《审判》和莫言的《酒国》正是其中的代表。在讲座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张教授分别对这两部经典小说中相互表述型叙事的多重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
关于卡夫卡的《审判》,张教授首先介绍了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谈到小说的背景、主题和叙事结构。接着详细分析了相互表述型叙事在小说中的具体展开方式:多重叙事声音的交融,包括全知叙述、旁白、对话等,以及这种叙事模式对于主人公形象塑造和内心揭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后指出这种叙事模式使小说具有非理性等修辞效果。关于莫言的《酒国》,张教授首先探讨了莫言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关系,接着指出“高密东北乡”这一文学地域的文化隐喻。张教授重点分析了小说中相互表述型叙事的结构:四条叙事线索交替进行,并于第十章汇合。这种多线索的叙事结构不仅揭示了多重主题,而且讽刺了官僚主义体制,更是对中外文学中怪诞与滑稽传统的遥相呼应。最后,张教授分享了三条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基本教研技巧:第一是选择多个可行的主题,第二是大胆提出论题和理论依据,第三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研究。
最后,苏晖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并评价道,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张教授将各种理论娴熟运用于文本的分析之中,给予我们极大启发。在讲座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思考并纷纷提出问题。张教授就"Inter-Voiced Narrative"的翻译及其内涵、空间叙事理论的具体运用,以及互动小说等新型小说文体能否拓展叙事学的发展空间等问题,进行了耐心而细致的回答。在这场精彩讲座中,张教授清晰开阔的理论思路、扎实细致的文本分析,使与会师生受益匪浅。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