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预约 在线投稿

学生园地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学生园地 -> 正文

卓越教师计划班举行诗歌教学创意工作坊之教学设计研讨活动

作者:李想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2年04月16日

(通讯员 李想)2022年4月15日下午,文学院2018级卓越教师计划班于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开展了诗歌教学创意工作坊之教学设计研讨活动。本场活动由王海韵主持。

活动伊始,主持人王海韵介绍了本场工作坊的主题和大致流程。第一环节为学科语文专业2021级硕士生宋喆作题为“审美心理要素与古诗词鉴赏”的分享。她依照审美心理要素将古诗词鉴赏划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起步阶段、高潮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准备阶段可以结合学生已积累的古诗词知识,调动他们的审美经验,完成对作品的初步感性认识。起步阶段则需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听觉形象。借助闻一多的“三美”理论,我们可以通过朗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节奏、韵律的“音乐美”,用描述画面的方式感受诗歌的“绘画美”,分析诗歌的字数、形式从而感受其“建筑美”。高潮阶段也是品析词语、感悟情感的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联想、想象的角度,通过抽换字词、文体改写等方法更深刻地理解诗歌所创造的形象。最后进入理性认识阶段,此阶段注重思维的理解和意志的领悟。学生可借助撰写文学评论、创作诗歌或者开展朗诵会、表演会等创意活动的方式,“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进行思考和反省,从而建立诗歌的类型意识,梳理诗歌发展演变的脉络。

活动的第二环节为《涉江采芙蓉》片段教学设计讨论。针对上一场工作坊后杜娟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和教学设计作业,在场同学进行了热烈交流。庞艳仪试图将此诗与《庭中有奇树》《十五从军征》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了《古诗十九首》中诗歌的共性特征。杨丰源就此诗结尾抒发的情感提出疑问,同学们皆认为此诗不一定只表达了爱情的相思之苦,还可能有更高层次的旨归。对于本诗的抒情主人公以及采莲赠送的对象,大家看法不一,也引发了精彩的争论。杜娟老师参与了同学们的讨论,就本诗是否采用了“对写”手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大家的教学设计进行简要评价。在场同学认真记录了杜娟老师的点评,准备在活动后继续完善自己的设计。

活动的第三环节为杜娟老师的发言总结。她概括了同学们此次设计的共性优点和普遍存在的不足,引导大家思考三个思考题的内在联系,说明教学设计要遵照“取舍内容——设计活动——引导学生”的思路展开。通过分析教材、文本和学情,努力实现教学“目标”“内容”和“角度”的三位一体。此外,杜娟老师点评了上一场工作坊中朱前珍老师的教学设计,并据此阐发了自身对于《涉江采芙蓉》的解读。最后,杜娟老师结合大家此次的教学设计给予了三点改进建议。一是要注意考证所援引观点的出处,了解具体语境。二是要针对语句或篇章进行深入理解。三是要调动自身积累,通过不同诗歌间的比较辨析实现创新突破。教学设计难以求新的原因在于积累不足,在场同学将通过涉猎更多书籍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

至此,本次卓越班诗歌教学创意工作坊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