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黎沅堃)6月1号下午,文学院卓越教师计划班和优师班同学线上参与了武昌区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专题研习”教研活动。本次活动采用腾讯会议模式,由十四中语文教研组长李娟主持,武昌区全体高二老师参加研习。2018级卓越教师计划班和2021级优师班部分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张启帆老师讲授公开课《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首先,十四中张启帆老师讲授了公开课《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张老师从2020年山东高考卷第五题和《春江花月夜》的诗句引入,随后布置学生用五个环节的驱动任务来完成课文的论证结构梳理,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概括课文中提到的各派学说、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和历史贡献。尤其对重点段落“浑盖之争”,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基础上对比辨析两种主要学说,并动手绘图、分享展示,理解“论争”的过程和本质,课堂气氛活泼高效。张老师的授课条理清晰,随时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和点评,提点绘制思维导图的注意事项。最终以回到高考真题,总结阅读信息类文本的方法圆满完成了课程教学任务。

张启帆老师授课截图
在第二环节中,水果湖高中的喻渝老师和东湖中学的徐璇老师先后对公开课进行点评。喻渝老师从选题和教学环节衔接两个方面肯定了这堂课,指出它具备很强的针对性,但建议引导学生把握中国传统科学达到的成就;徐璇老师肯定了这堂课从考情和学情出发的特点,指出它达到了深文浅教的目标,但认为还应强调回到原文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的解读原则。
第三环节,杜娟老师应邀做了《非虚构文本理论下的跨学科合作教学》报告。在报告中,她首先介绍了非虚构的概念,认为其对应的就是课标中的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随后指出非虚构理论可以为实用类和论述类文本教学提供借鉴,尤其跨学科合作教学应是“梳理与探究”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杜娟老师的报告从“转换思维,重视非文学性的语篇教学”“逆向设计,从技能角度搭建学习支架”“学科融合,创设跨学科主题合作研习”三个方面展开。与文学类文本注重阅读和积累相比,高中语文的实用类和论述类文本可以从写作着眼,调整教学方向;借用非虚构写作的真实边界与审美特性,渗透跨学科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理性之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这节公开课实际给我们做了一个跨学科合作教学的范例,也引发了我们思考:对于选择了理工科发展方向的学生,他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语文技能和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将如何回应国家寄予厚望的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任务?

杜娟老师报告
最后,武昌区教研员吴东生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开展“选择性必修专题研习”对高中语文后半段教学的探索意义。
研修活动结束后,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在线上交流了心得体会。大家普遍赞同公开课的流畅扎实的特点,对标高考阅读题的设计思路也使整节课显得高效而完整。同时对如何改进现有教学环节、强化探究任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王海韵认为公开课逻辑清楚、目标明确,却相对地忽视了“理性之美”。李逊儿认为可以把高考题的对接安排在课堂教学后段,或是留在课后作业,这样学生可能对课后的思维转变有更清晰的认知。冯赫从教师用书的提示出发,提指出该篇课文教学应注意跨学科设计和“问题意识”。随后,在杜娟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就如何从探究角度重新设计教学活动和非文学性的语篇教学中应该具备怎样的思维进行了思考和讨论。至此,本次活动圆满结束。同学们均感受益匪浅,对“选择性必修专题研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表示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思考如何进行跨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