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雨薇 唐晓静)2022年11月5日,“文本世界的内与外”明清文学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此次活动得到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支持,由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经典文本的生成、阐释与传播研究”青年学术创新团队主办,邀请到南京大学张宗友教授、武汉大学吴光正教授、武汉大学鲁小俊教授、武汉大学余来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路成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李军均教授、山西师范大学郝成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李芳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诸雨辰老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浩老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卓老师以及我校文学院九位青年学者参会。
在李程老师的主持下,会议正式开始。文学院王炜教授致辞,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参加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经典文本的生成、阐释与传播研究”青年学术团队的工作成绩表示肯定。青年学术团队负责人付林鹏教授再次表示对诸位学者的欢迎,介绍了团队的现状以及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并表示希望积极地调整研究方向,尊重学术个性的同时形成学术合力,在国内青年学者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最后,付林鹏教授对学院领导的支持表示感谢。
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分为两场:第一场以明清诗文为专题,第二场以明清小说戏曲为专题。
明清诗文研究专题由路成文教授主持,共有四位学者进行学术报告。余祖坤老师作了题为《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主旨辨正》的报告,认为同情才是真正的基调,“讥刺”说不能成立。诸雨辰老师进行评议。诸雨辰老师作了题为《隐微叙事与清人对韩愈墓志铭的批评》的报告,从接受史的角度对清人不同阶段有关韩愈墓志铭的批评进行剖析。余祖坤老师进行评议。张宗友老师作了题为《诗意指向与经解立场:朱彝尊<斋中读书>诗第七首析论》的报告,对《斋中读书》诗第七首进行逐句解读,展现了朱彝尊学术与政治的经解立场。王炜老师进行评议。李程老师作了题为《辨味言诗:中国古典诗学中“醇”的考察》的报告,对不同时代有关“醇”的诗学范畴及美学意味进行讨论,展现了一个词语背后的微观诗学史。路成文老师进行评议。余来明教授主持上半场的圆桌会议,各位学者展开热烈讨论。
明清小说戏曲研究专题由吴光正教授主持,五位学者报告。李芳老师报告题为《郑正铎<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序初稿及其编纂理念》,依据郑正铎先生《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序的初稿探讨其早期的编纂理念并在文献层面上探讨古典戏曲从“俗文学”到“人民性”的转化。鲁小俊老师进行评议。朱浩老师报告题为《<风月锦囊>图题与戏曲出目的形成:意义与局限》,通过探讨《风月锦囊》图题对于出目的形成的过渡性意义与额题对于出目形成的局限性意义进一步深化对出目的生成的研究。李军均老师进行评议。李军均老师报告题为《“孤愤”视域中的<聊斋志异>性爱书写论》,分析蒲松龄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表达。朱浩老师进行评议。刘卓老师报告题为《易代之际的生机:从元遗民散曲创作看明初散曲的新变》,通过对六十位元遗民的七百余首散曲作品的统计与他们的人生际遇对创作的影响的分析探讨明初散曲创作的新变特征。石超老师进行评议。石超老师报告题为《<琵琶记>的伦理建构与接受困境》,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分析《琵琶记》的伦理建构与伦理困境。郝成文老师进行评议。鲁小俊教授主持下半场的圆桌会议,学者们就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讨论。
在会议的尾声,由华中科技大学李军均教授作总结:感谢青年团队创造的深度交流机会,真诚赞扬了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学脉传承与学科建设,希望增进校际学术交流。石超老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幕后工作人员的付出表示感谢,宣布会议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