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阳开娇)11月15日上午7时35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张鸿阳代表天门中学实习组于高一(10)班进行实习汇报课教学,教学内容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天门中学政教处熊焕彬主任,高一语文组何普红老师、孙柔老师、文立老师以及实习组的全体组员共同参加了这次公开课活动。
经历了为期十天的组内讨论、集体备课、评讲、反复磨课以及进班试讲系列过程等,天门中学实习组终于迎来了此次公开汇报课。在这之前公开课历经了多次打磨,包括两次小组内试讲以及11次进班试教。教务处领导听说我们要试讲,非常支持,极力鼓励我们直接进班试教,因为各个班学情不一样,学生是活的,提出来的问题更加具有指向性。

进班试教时,我们邀请到了相关班级的语文老师帮忙指导。在23班和16班上课的时候,文老师提出建议:提出问题要明确,学生回答起来才会更有方向性;经过课后的进一步讨论,我们向指导老师杨芳老师请教,杨老师认为增加小组讨论的环节在公开课上至关重要,我们根据老师的建议,将“笑和不笑”、“废墟不废”等问题设置了多个讨论环节,进一步修改教案之后再次进班试教。在孙老师所带的19班、20班采用了新的小组活动形式,这两次上课与之前有较大进步,师生活动增多,但是由于讨论较多,导致重难点没有把握好,建议对讨论环节再斟酌。我们再次向语文组大组长王老师请教,王老师建议将学生自主探究提出来的问题进行归类,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来解决问题,这样思路就清晰很多。我们再次大幅度修改教学设计,并进行组内试讲和点评,探讨改进方案。之后在22班、14班、13班授课,课堂效果得到较大提升。

课上,张老师以波兰诗人的一首诗导入,引出了奥斯维辛。首先通过诗歌内容,引入二战背景。紧接着老师向同学们提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一篇新闻稿的标题,是否有不合理之处”为例,引导学生圈点批注文中不合常理的地方,开展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回答。将同学们找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能现场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直接解决的标上序号,再次深入探究,最后分享探究成果。张老师作出总结,归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不仅不矛盾,反而有妙处,这也是它获得“普利策奖”的原因之一。最后,张老师以我们耳熟能详的卢沟桥、南京等旅游地,看似一片祥和,却能引人深思的现状引导学生抒发感悟。

高一(10)班学生对于这次公开课非常重视,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答题思路清晰。其中潘怀瑾同学分析“废墟不废”问题时提出了“生命的信念”出乎意料,答案甚至比老师的总结还好。课后,我们同参与听课的老师进行交流,何老师说:学生的反应是最好的镜子,教师教得好不好,就看学生上课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十余人积极回答问题,并且回答得非常出彩,这就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除此之外,对张老师教学过程中导入、互动等环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最后谈感悟环节,由于时间紧张,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言,导致课堂最后的高潮没有上去,如果适当延长两分钟就更好了。
本节公开课表现出我院学子在本次教育实习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师范生素养和师范生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有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更加彰显出我们能够在实习学校,能够超越自己的学生身份,展示自己作为一名师范生在多个方面的高素质,着实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