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文洁 杜晨瑜)2019年11月25日晚19:30,由谢琰老师主讲、刘晨茜同学主持、2018级文史直博班承办的第四期“励心”学术沙龙于文学院317教室顺利举办。
本次沙龙讲座的主题为“古典文学研究名家与方法”,旨在通过学习近现代名家学者对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同学们的学术科研能力,为日后进行的学术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本次沙龙的主讲人谢琰老师,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文学,曾出版学术专著1篇及译著1部(合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担任过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经典咏流传》文学顾问。

(图一 谢琰老师讲座开场图)
谢老师首先与同学们进行了一段风趣幽默的对话,拉近了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继而开始正式的讲座后直奔主题,分“王国维:永恒的自省”“陈寅恪:史家与诗人”“钱钟书:小说家眼里的诗”三个模块分别阐述了三位大家的学术思想,以启迪大家;最后,又对三位名家进行了系统性的对比和总结,分析他们研究方法的异同及各自的得失,在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后结束了这场精神盛宴。

(图二 同学们认真听讲图)
谢老师的讲座简练明了、资料详实,尤其注重通过三位大家本人著述及后人研究评论来让大家直观地体会他们各自的思想方法中内在的倾向性,并指出这种倾向性同他们本人的性情品格、知识背景及主要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国维先生生性内省且偏崇五代北宋词而鄙薄后世,故而他能创立独有的“‘隔’与‘不隔’”之说;陈寅恪先生作为一位史学家,发挥了极致的理性思维,注重考证文学作品的源流,以《桃花源记》为例认为陶渊明创作初衷除单纯文学追求外还存在对北方世家对抗苻秦的赞赏,且融入了许多志怪元素;钱钟书先生则发挥了文学家的极致感性,研究贯通古今中外,通过比较中西共同的文学表达,挖掘人类共同的情感诉求。三位大家学术路径虽异,但都是在西学渐入背景下开创一派研究方式的宗师,彼此各有侧重,对于今日的我们,则可互取长短、以求有所裨益。

(图三:谢老师回答同学的提问)
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和意犹未尽中结束,大家从这次趣味和专业性兼具的讲座中收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