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郑翌泠)10月1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应邀做客桂子山人文论坛,在文学院外国文学教研室带来主题为“‘火焰’悄然变‘利剑’——卡夫卡小说《美国》的启示”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苏晖教授主持,杨建教授、谢超副教授等老师和众多学生聆听了讲座。
曾艳兵,华中师范大学1977级杰出校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讲座教授。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西方文学与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后现代文学文化研究、卡夫卡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卡夫卡与中国文学、文化之关系研究》,著有《卡夫卡研究》《卡夫卡的眼睛》《后现代文学文化论稿》等。在《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等刊物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另发表译文及学术随笔数十万字。
讲座围绕着曾艳兵教授对当下的思考展开。曾教授站在中国视角与中国立场上对美国与世界当今状态的思考,成为触动他写出与讲座题目相同的文章的动机。曾教授讲述了自己多年思考以及积累想法、材料的历程,借由希利斯·米勒《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一书的启发,进而寻求卡夫卡将“火炬”改为“利剑”的用意,并在丰富的研究背景中展开了对“火炬”变为“利剑”一文三个方面的讲解。
第一部分“持剑而生”,曾艳兵教授细致地讲授论文内容,通过说明小标题对希斯·米勒著作的援引,来表现该部分对“剑”这一主题的紧扣。对于卡夫卡小说对奥斯维辛的预示、对内心深处想象中的美国的构建与罪罚关系颠倒等问题的探讨,曾教授提出了独特的看法。在第二部分“仗剑而行”中,曾艳兵教授提出“剑”作为暴力的象征,在现代社会中转化为技术和思维控制的观点,将科技权利视为暴力的新形势,并解读出卡夫卡作品中人与机械交锋的预言、机器对人的异化与人类共同体认知的缺失。第三部分“剑指天下”中曾艳兵教授提出卡夫卡对于大屠杀的预言源于共同体的毁灭,认为某种意义上剑象征着战争的频发,预示着犹太人未来的命运,并以中国古老的思想“铸剑为犁”作为对和平的提倡。
苏晖教授从学术积累、对话性、细节与反思质疑四方面对曾艳兵教授的讲述进行了点评,杨建教授同样给出“对细节的关注能够激发新思路”的评价。在互动问答环节,曾艳兵教授与几位同学就卡夫卡小说与提问者各自的研究和思考进行了进一步交流。谢超副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全面总结。至此,讲座在完满和愉快中结束。
审读人:苏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