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学术研究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永龙教授应邀在桂子山人文论坛做学术讲座

作者:刘 坪来源:文学院 阅读次数:日期:2023年11月24日

通讯员:刘坪)2023年11月20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二级教授、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永龙先生应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邀请,在桂子山人文论坛,线上做了题为《“吃食堂”类旁格宾语结构的来源》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张邱林教授主持,来自文学院、语言所的4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杨永龙教授介绍了研究“吃食堂”这一结构的缘起以及该结构在共时层面上的既往研究。他指出汉语作为缺乏形态标记的语言,动宾关系复杂,宾语语义角色受限较少,不仅可以是受事、与事等核心论元,还可以是工具、处所、方式、来源等非核心论元。

学界对这一语言现象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杨采取“旁格宾语”的说法,并把相关构式分为两类:甲类是依凭类,如“吃教、吃祖产、吃山、吃水”,其构式结构为“吃+依凭对象”,构式意义为“靠NP为食”;乙类是处所类,如“吃馆子”,其构式结构为“吃+处所/机构名词”,构式意义为“吃NP提供的食物”。

接下来,杨教授介绍了对“吃食堂”类旁格宾语生成机制的讨论,分析了“吃食堂”的特殊之处,即既与受事有关,又与处所有关。杨教授从“吃食堂”上溯到“吃馆子”“吃天厨”以及中古时期、近代汉语时期的“食天厨”“食公厨”“享天厨”,援引了大量古书中的语料为例,认为这些表达不是普通的述宾搭配,通常不能自由扩展,很大程度上已经构式化了,都属于乙类构式,而且这里的“食堂”“馆子”“天厨”作宾语在语义上并非处所,实际上是指“食堂”“馆子”“天厨”所提供食物。

杨教授还分析了“食天仓”“食太仓”与“食于天仓”“食于太仓”等结构的关系,并推测“食NP”类结构的演变过程及演变机制为:食于NP(述补结构)>(省略“于”)食NP1(述补结构)>(重新分析)食NP2(述宾结构)。

杨教授还进一步分析了甲类旁格宾语“食天禄”“食禄”“食采”“食邑”“食租”等。杨教授表示,以“食”为核心的甲类旁格宾语结构早在先秦汉语中就已经存在了。就依凭对象这一点而言与乙类旁格宾语是相通的,乙类旁格宾语结构正是因为有意义相关联的甲类旁格宾语的存在才能得到重新分析并最终构式化。

杨教授指出,通过语言材料的梳理从历史语法的角度解释了“吃食堂”这一构式,希望在以往形式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各种产生理据的解释之外,直接从语言材料出发做一些具体的历史考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在互动环节,教师和博士生们针对讲座内容提出问题,杨教授分别进行了回答。最后,张邱林教授做总结。他指出:杨永龙教授的讲座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分条缕析,令在场的师生们受益匪浅;杨永龙教授从历时角度找到“吃食堂”类更多的历史演变材料,这启发我们现代汉语语法的分析不仅要关注共时层面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应用,也要重视汉语历史演变事实的考察;杨教授的报告贯穿着“要重视材料”这一理念。本次学术讲座圆满结束。

                                  审读人:桂文亮、张邱林、朱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