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汪希)2023年11月23日晚上,国际知名学者、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西蒙·埃斯托克教授应邀做客桂子山人文论坛,在文学院一楼外国文学教研室带来了主题为“莎士比亚与生态恐惧”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谢超副教授主持,本学科与外国语学院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讲座伊始,谢超副教授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埃斯托克教授。西蒙·埃斯托克(Simon Estok)教授是韩国成均馆大学英语文学系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国际A&HCI期刊Neohelicon副主编,是国际公认的生态批评与莎士比亚文学研究专家,代表论著有:Anthropocene Ecologies of Food,The Ecophobia Hypothesis等;在PMLA,Mosaic,Configurations等期刊上发表文章70余篇。
首先,埃斯托克教授以术语Biophilia(热爱生命或自然的本性)引出了术语Ecophobia(生态恐惧)。Biophilia指人类与其他生物天生的情感联系,是一种下意识寻求与其他生物进行联接的情感冲动。但是,埃斯托克教授认为,Biophilia不能解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公然暴力与不尊重,这样的例子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也随处可见。此时,便需要引出一个新的概念,即Ecophobia。
接着,埃斯托克教授围绕“悲剧、景观与生态恐惧”展开了讲座的第一部分内容。他首先解释道,Ecophobia是指一种与自然对抗的文化倾向,植根于人类例外主义。生态恐惧与悲剧有着密切关联。人类在不可预测的自然面前失去了能动性,无法持续控制与征服大自然,从而引发了恐惧,且促成了悲剧的诞生。生态恐惧表现为将自然看作一个阻碍、伤害、威胁或杀死人类的对手,而非悲剧性的背景。生态恐惧有一个伦理前提,即人类能动性具有本体论优先权,且必须战胜非人类的能动性。最终结果却是,人类意识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这就造成了悲剧。《李尔王》的悲剧就在于他无法脱离自然环境,却又不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没有将自己视为“互动机构”中的一员。
讲座的第二部分围绕“景观、商品和其他”展开。埃斯托克教授首先对《暴风雨》进行了细致分析。随后,埃斯托克教授对《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剧本做了生态恐惧的解读。最后,埃斯托克教授表示,关于生态恐惧症和莎士比亚,还有很多可以探讨之处,他希望在场的师生们能够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做出相关评论。
在讲座的互动与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向埃斯托克教授提问,双方就“莎士比亚对生态恐惧症的处理在多大程度上与推测性现实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拒斥相一致”、“《仲夏夜之梦》中泰坦尼亚提及毒物对生灵的伤害是否可以用生态恐惧来解释”、“未来是否有除了生态恐惧之外新的心理状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热烈的交流,给予了现场师生诸多启发和思考。
最后,谢超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感谢埃斯托克教授给大家带来如此生动幽默、极具现实意义和启发性的精彩讲座。至此,讲座在热烈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审读人:桂文亮 苏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