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预约 在线投稿

学术研究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皮特·奥里尔尼做客桂子山人文论坛

作者:王星儿来源:文学院 阅读次数:日期:2024年12月09日

文学院讯(通讯员 王星儿)12月5日,芝加哥艺术学院教授皮特·奥里尔尼应邀做客桂子山人文论坛,在文艺学教研室为文学院师生带来题为《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文字——埃兹拉·庞德、欧内斯特·费诺罗莎与二十世纪现代诗歌的创造》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文学院副教授谢超主持,刘涛副教授、王海龙副教授参与对谈,本学科与外国语学院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皮特·奥里尔尼(Peter O’Leary)是芝加哥大学宗教与文学专业的博士,现任教于芝加哥艺术学院,主要负责诗歌创作和西方诗歌理论的教学。迄今为止,他已出版包括《事物隐藏的眼睛》(The Hidden Eyes of Things)、《地球至佳》(Earth Is Best)、《萨波》(The Sampo)和《思想的荧光》(Phosphorescence of Thought)在内的七本诗集,以及两部文学批评著作。他曾获得多项美国诗歌创作奖,并且荣获诗歌基金会颁发的编辑奖。

奥里尔尼教授指出庞德在1918年出版了费诺罗莎《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文字》一书,这对英语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费诺罗莎是日本艺术史家和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教授。尽管费诺罗莎并没有真正理解中文,但他开始与日本汉学家一起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并进行初步的诗歌翻译。

随后,庞德对费诺罗莎的文章进行了轻微的编辑调整,并将其出版成书。尽管庞德和费诺罗莎都不能完全理解中文,甚至有些根本性的误解,但他们对中文的描述帮助创造了20世纪的美国现代诗歌,以及“意象文字法”(ideogrammic method)。奥里尔尼教授表示,这种意象文字法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赋予了诗歌生命。

最后,奥里尔尼教授以对庞德《在地铁车站》一诗的详细分析,指出庞德通过发现意象,开启了美国诗歌的新纪元。他的创作受到了立体主义(多重时间和视角)、拼贴(碎片化和并置),以及人格(多重声音)等技巧的影响,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与中国汉字的邂逅,以及他对汉字的理解和误读。

讲座的互动与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向奥里尔尼教授提问,双方就“兰波的诗歌与庞德的时代共鸣”“庞德对汉语误解最深的地方是在何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热烈的交流,给予了现场师生诸多启发和思考。

最后,谢超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感谢奥里尔尼教授给大家带来如此生动幽默、极具现实意义和启发性的精彩讲座。至此,讲座在热烈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审读人:桂文亮 崔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