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预约 在线投稿

学术研究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美国《人民世界》网站发表长文 评介胡亚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

作者:甘秋莉来源:文学院 阅读次数:日期:2025年08月18日

文学院通讯员 甘秋莉)2025年1月13日,美国知名媒体《人民世界》(People’s World)刊载了题为《胡亚敏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新著》(“Hu Yamin’s New Book on Chinese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的长篇书评,对中国学者胡亚敏教授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给予高度评价。该书评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重铸与当代拓展”重大项目课题组在整理文献时被发现的。

书评作者乔尔·温德兰·刘为美国大峡谷州立大学跨学科研究学院副教授,致力于跨文化研究,著有《生活的集体性:社会流动性的空间和个人主义神话》(The Collectivity of Life: Spaces of Social Mobility and the Individualism Myth)一书,探索20世纪末美国叙事中构建的空间化身份如何挑战西方个人主义的主流神话。他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英文版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Form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从理论、思想以及现实层面作了长篇详细评述。

书评指出,该书以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全新解读,系统性地考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凸显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革命进程发展的独特历史文化轨迹。并从根本上挑战了西方理论模式的所谓“普适性”。书评特别强调,胡亚敏的著作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范式转变。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侧重于将西方理论适配中国语境不同,该书通过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维度,论证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已形成“独立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框架”,是一种“具有本体论意义的理论体系”。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中西理论对话中的“移植-接受”模式,确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自主性。

书评重点分析了胡亚敏提出的几大核心理论范畴,包括“人民”“民族”“政治”“实践”等。其中,“人民尺度”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法论,成为评判文学叙事的重要标准。胡亚敏在书中反思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审美救赎”的理论倾向,并指出其对技术跃进可能损害文学与人性完整的焦虑,实则是理论退避的表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的“人民”与“民族”范畴蕴含着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性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对技术发展与市场运行施加本质性的影响。书评敏锐地指出,这一理论立场往往遭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质疑,他们惯常忽视的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恰恰发轫于中国场域。此外,她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民族沙文主义与种族主义,强调中国特色的革命民族观。书评盛赞该书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富有影响力的研究”,认为其理论资源能够帮助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该书评切中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一书的整体视野、理论框架以及思想特质,极为敏锐地捕捉到该书论述的核心文学批评范畴对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启示意义,以及这些范畴如何构成与当代国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共振。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英文版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Form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于2023年8月由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出版。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该书在斯普林格(Springer)官网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途径的下载次数已高达16000次。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Form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book/10.1007/978-981-99-2947-4#:~:text=About%20this%20book&text=It%20discusses%20and%20describes%20the,between%20literature%2C%20technology%20and%20capital.)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着力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这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中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尝试。该书阐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范畴和问题构成中国形态区别于其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的显著特征,在国内外学界首次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勾勒了“理论画像”,从而对国际读者产生了持续的吸引力。《中国形态》的出版及其引发的国际关注,标志着中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自主话语体系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有力推进了世界学界理解中国理论话语的原创性贡献。

(书评原文链接:

https://www.peoplesworld.org/article/hu-yamins-new-book-on-chinese-marxist-literary-criticism/#:~:text=Her%20recent%20work%2C%20The%20Contemporary%20Construction%20of%20the,analysis%20of%20Western%20and%20Chinese%20Marxist%20literary%20theories.)

审读人:桂文亮 李哲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