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对外交流

学生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对外交流 -> 学生交流 -> 正文

六月的C与E:华东师大——华中师大 中文专业本科学生交流会

作者: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3年06月07日

 2023年6月3日上午,华东师大——华中师大中文专业本科学生交流会在华东师大文史哲楼4430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华东师大中文系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本科教学秘书左媛老师,华中师大文学院2021级基地班班主任苏小露老师、辅导员舒佳欣老师,以及华东师大中文系2021级元化班、强基班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基地班的同学们共同参与,由华东师大中文系2021级元化班班长周玮譞主持。

活动伊始,双方同学依次进行自我介绍并开展交流互动。介绍主要从个人的学术兴趣、阅读书籍出发,分享业余爱好、职业性格,师生间幽默的互动常常使现场笑声不断。接下来,双方同学分别围绕专业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研创新及课外学生工作等话题展开讨论。

在专业课程学习方面,同学们围绕专业课程介绍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成果。华东师大的周玮譞同学以《文学概论》课程为例,结合课程教材和作业,从自己的课外阅读、旁听经历和科创实践方面,向大家展示了如何进一步将课内知识转化为学术资源;许明博则从《中国文学史》课程中如何阅读原典、积累知识、研习专著和撰写论文出发,帮助大家更好学习实践;马梣云就《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门课程,提出了与经典论文对话引领学习的建议,鼓励大家要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并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以培养文字感受力。华中师大的舒瑞则从教学特色、考核特色和引导特色等不同层面分享了《外国文学》《当代文学史》和《经典阅读》等课程学习经验。

缘此,华东师大同学也就中文系的“前导”活动展开分享。郑陈锐作为胡晓明老师的前导课程学生,在与导师的交流学习中受益匪浅,专业视野充分丰富;邱子路的前导小组在黄平老师指导下成功申请科创项目,学会以读书笔记带动阅读;周智成在朱惠国老师指导下梳理《夏承焘日记全编》、研读《论语》《孟子》《庄子》,及点校整理《诗余谱式》等,专业素养得到全方位提升;周玮譞的前导小组在汤拥华老师指导下,利用各自的理论资源,以电影《降临》为材料,围绕语言哲学的关键难题,以学术对话的形式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华中师大的同学则结合完善读书札记的经验,以《苏诗补注》中存在的编校问题,向华东师大同学分享了华中师大在古代文学方面的培养特色。陈梓烨着重指出《岐下和子由二十一首》中反映出的苏轼凤翔时期诗歌的编次问题;何钰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分析了《苏诗补注》疑有错漏、争议之处,以及其中的地名、典故考证、补注,极大开拓了在场同学们的学习思路。

在学术创新方面,双方同学主动交流,现场讨论热烈。华东师大张东一同学以“学术化文字”“在阅读中找点”“问题意识”“新见和己见”为关键词分享论文写作心得;张芷涵同学围绕“选题的把握”和“计划的设计与实施”分享了自己参加本年度“双创”项目的经验和感悟;许非凡同学则从“向内的反思”和“向外打开的交流”两方面总结了参与本年度沪浙三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学术论坛的心得体会。华中师大同学指出,学校桂子山人文论坛、桂子山语言学沙龙、华中学术传播讲坛、“明心”学术沙龙、名家讲坛和“励心”与“励志”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帮助同学开阔视野,进行科研积累。同时展示了他们在“文欣杯”科研立项挑战赛及作文诗歌比赛中斩获的丰硕成果,并以获奖论文《分析<红玫瑰与白玫瑰>小说集的比喻特点》及论文润色修改经历为例,提出在论文撰写中应以科学分析方法为主导,把握问题意识,同时积极总结有效的论文修改方法。

在课外学生工作方面,华东师大周玮譞同学展示了一系列由华东师大元化班同学策划或参与的特色活动,如华东师大——福建师大拔尖学生研讨会、中文系学生赴绍兴研学活动、王元化先生纪念会,及沪浙三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学术论坛等。华中师大邹湘、吕颂恩、王彤、杨佩情同学则从自身出发,分别分享了在挑战杯项目、辩论、英语、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体验,体悟出“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成长感受。

活动最后,两校老师分别总结致辞。苏小露老师以自身求学经历为出发点,引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相互学习交流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继续精进、学有所成。汤拥华教授从开放性、纯粹性、包容性方面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办学特点,强调大学拔尖学生培养机制的积极作用,号召同学们要以“用更高的目标要求自己,会健康地长大成人”。左媛老师、舒佳欣老师纷纷提议举办更加丰富的研学交流活动,祝福同学们学业有成,也希望两校同学能继续交流、加强联系。在两校同学互相赠送纪念礼物的融洽氛围中,活动圆满落幕。

华东师大——华中师大中文专业本科学生交流会在交流沟通中了解两校中文专业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学习思路,收获学习心得与经验,增进了互相的了解,也充分展示了两校中文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的特色,对于两校友好互动及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