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教研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教研天地 -> 正文

桂子山人文论坛第308期 张爱平教授谈《尼克男孩》的“双重”策略

作者:边文君 黄夏 宋爽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1年12月17日

(通讯员 边文君 黄夏 宋爽)1216日,美国文学研究专家、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终身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张爱平老师,以腾讯会议的交流形式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专业师生作了题为“旧幻想与新现实主义:《尼克男孩》的‘双重’策略”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苏晖教授主持,杨建教授、刘兮颖教授、刘云飞老师及本学科的硕博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开始前,苏晖教授首先为全体师生介绍张爱平教授的履历信息。张爱平教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后在哈佛大学取得了英美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对美国文学有着长期深入的研究。他出版有《令人神往的地方:司考特菲兹杰拉德小说中的背景运用》和《“丹·布朗热”及其惊险小说秘诀解析》(与朱振武合著)等专著,在诸多学术论文集和期刊上发表章节和论文数十篇,先后50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主旨演讲或宣读论文。曾担任美国人文基金会评委和多家英美出版社、期刊专家编审,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和《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编委。

此次讲座分为三部分。在第一部分,张老师主要向大家介绍了作者科尔森·怀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怀特黑德曾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两次获得普利策奖。《尼克男孩》(Nickel Boys)是他的第七部小说,取材于真实事件。这部作品发行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美国《时代周刊》称其巩固了怀特黑德作为美国文学代言人的文坛地位,甚至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是该书的忠实读者。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中,张老师指出在怀特黑德的作品中,作者使用了“旧幻想(Old Fantasy)”与“新现实主义(New Realism)”的双重策略(Double Strategies),这使得作品营造出了一种强烈的张力和反差效果。双重策略来自于杜波伊斯(W. E. B. Du Bois)的双重意识概念(Double Consciousness),具体说来是指一个美国黑人总是被迫通过他人的眼睛注视自己,在同一个身体中却有两种身份,使其内部存在两种意识的对立。不管是美国的黑人、亚洲人还是拉美人,这些少数族裔总是感到自己不得不在社会中做出一种合乎规范的表现,但这种表现往往并不是真实的自我。因此,这一概念传达出了美国少数族裔的情感、欲望和困境。少数族裔作家也在寻求一种包括了美国白人的文化传统和自己民族文化的双重声音。张老师认为怀特黑德尝试在这部作品中进行这种混杂身份(the illusion of hybrid identity)的探索,所以紧接着他就以《尼克男孩》作为双重策略分析的案例,对其进行了卓越的文本细读,包括怀特黑德的“新现实主义”的三种表现手法,分别为横切并置的时空结构(the cross-cutting time/space structure)、主人公埃尔伍德/特纳的身份错位(the mistaken-identity plot/characterization)和托尼·莫里森式的诗性散文(the Toni Morrison-esque Poetic Prose)。最后,张老师指出怀特黑德通过《尼克男孩》来提醒人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种族歧视和压迫,并且还提出了对于该作品丰富的教学和学习思路,拓宽了我们的认识视野。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答疑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提问,张老师亲切回答了大家关于美国非裔文学的疑问。苏晖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评价道,张老师详实的文本分析之中展示了开阔的研究视野,给予大家极大启发。刘兮颖老师认为张老师提出的教学思路,对教师同仁们也很有价值。在这场精彩的讲座中,张老师深刻的文本细读和前瞻性的研究视角珠联璧合,让与会师生都受益匪浅,大家热切期待着张教授的下一场精彩的讲座。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