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预约 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教研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教研天地 -> 正文

山东大学胡友峰教授应邀参加桂子山人文讲坛

作者: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3年03月25日


3月21日16:00,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胡友峰云上作客桂子山人文讲坛,为师生带来“论自然的形式审美”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黎杨全教授主持。

胡友峰教授结合个人学术经验,以其论文《论自然的形式审美》为引,为同学们具体讲授了把握理论建构的路径,以及论文写作的方法论和要领。

胡友峰教授认为,论文写作需要具备搜索、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在此过程中须将客观文献通过读书笔记形式转化为主观思考。他进而细致讲解了读书笔记的整理方法:既要注重知识点链接,在论文中出现的概念与所学知识之间进行理论对话;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文章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的梳理,考查知识点如何进入论文逻辑体系。在此之后,将二者结合形成思维导图,使知识点和逻辑结构形成相互串联的关系。他以自己关于“自然美”的一系列论文为例,提示同学们要广泛阅读文献,在文献中不断对话。

为避免碎片化的材料堆砌,胡友峰教授提出必须通过论文写作思维将之转化为有机的论文结构。胡友峰教授将论文写作思维分为宏观思维、中观思维和微观思维,并把宏观思维概括为“TAIMDDRR”形式,由头部“T(title)A(abstract)I(introduction)”、中部“M(material)D(discussion)D(dialog)”和尾部“R(result)R(reference)”构成,这也是中观思维的三个组成部分。在此之中,他强调了引言写作的重要性,即要通过文献综述找到切入点,提出问题、探寻思路,为后文的讨论提供着力点。在中部“MDD”中,遵循的则是“平行-递进-对比”的结构化逻辑思维。而微观思维是涉及字词句段的思维,需要在用词、句段衔接和语言选择上进行流动性思考。

胡友峰教授指出,论文写作应采用整体(圆形)思维,即应从文献选择出发最后回到参考文献。关于文献分析,首先是问题意识的树立,需要沿“领域-主题-问题”的思路逐渐缩小研究领域,再形成问题丛,找到小切口;第二是采用“吸管插入法”,从大领域到小问题,再从小问题切入解决大领域问题;第三是用“6W1H”(who,when,where,what,why,which,how)方法将描述性问题转为分析性问题;最后是提出深入而有趣的论证思路,并通过“三种关系”(不相关、相关而非主要、因果)“三种逻辑”加以组合。

本次讲座深入浅出,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黎杨全教授称赞胡友峰教授谦逊严谨、细致扎实的治学态度,并再次强调了在与文献对话中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胡友峰教授是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
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学项目16项。在《文学评论》《文芒理论研究》《学术月刊》《北大学报》《人大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CSSCl来源期刊90余篇。论文被 《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40余篇。先后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讲座结束后,有同学反馈:“胡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针对性强,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了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让我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