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教研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教研天地 -> 正文

上海大学王晓明教授讲座“当代文化的新的可能”成功举办

作者:罗晓婷来源:文学院 阅读次数:日期:2024年04月16日

通讯员罗晓婷2024年4月12日下午,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和中文系双聘教授王晓明老师为文院师生带来一场名为“当代文化的新的可能”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王泽龙教授主持,严辉老师参与对谈,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吴述桥、张冀、岁涵、杨晓帆、窦金龙、王仁宝老师出席。近百名同学到场,积极参与讨论。

王晓明教授首先指出,1990年代中期以来由支配性文化所形成的“情感结构”构成了近三十年社会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变化,并深刻整理了大多数人的精神状态。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后果是人的心智的“小器化”,人们的公共意识普遍淡漠,人生的意义被重写,个人求取“成功”成为第一甚至唯一的意义,且关于“成功”的理解是片面、肤浅和划一的。

紧接着,王晓明教授重点提出虽然这种“小器化”的状况还在继续,但近五年来也遭遇冲击、显露出难以为继的可能性。他指出当今社会出现的两个日渐明显的变化:一是人们关注公共事务的意愿逐步重生;二是人文意识持续萎缩的趋势开始改变。并从政治、经济、技术革新、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小器化”遭遇冲击的多重原因。

王晓明教授客观地分析了“小器化”的利与弊,他认为,1990年代中期以来所形成的支配性文化已经无法有效地理解社会和现实,“小器化”遭受冲击意味着希望的萌生: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良性的文化的滋养。新的文化方向是什么,王晓明老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他希望此次讲座能带动大家思考:迷惘无措会成为一段时期内一(多)个世代的跨阶层文化的核心部分吗?如果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前景,该怎么办?文化所提供的感知、解读和想象能力,是社会澄清方向、决定道路的关键,因此,我们更应重视文化之于社会的重要性。

最后,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如小红书类鸡汤文学、基于兴趣的社群组织是否预示新的文化可能,生存与理想如何平衡,如何看待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等,王晓明教授进行了详细地解答。讲座圆满结束。


审读人:桂文亮 李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