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预约 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教研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教研天地 -> 正文

桂子山人文论坛第285期:张爱平教授谈福克纳《八月之光》和莫里森《宠儿》中的伦理复杂性

作者:黎世珍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19年12月20日

(通讯员 黎世珍)20191218日,美国文学研究专家、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张爱平老师,在外国文学教研室为到场的师生做了一场题为“精神错位和文本歧义:福克纳《八月之光》和莫里森《宠儿》中的伦理复杂性”的精彩学术讲座。讲座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分别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苏晖教授和硕士指导组组长杨建教授主持,王树福教授、刘兮颖副教授、刘云飞老师及本学科的硕博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张爱平教授长期致力于美国文学研究,出版有《令人神往的地方:司考特∙菲兹杰拉德小说中的背景运用》和《“丹·布朗热”及其惊险小说秘诀解析》(与朱振武合著)等专著,并在诸多学术论文集和期刊上发表章节和论文数十篇,先后50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主旨演讲或宣读论文。曾担任美国人文基金会评委和多家英美出版社、期刊专家编审,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和《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编委。

讲座首先从题目中的关键词“精神错位”展开,张教授就精神错位精神错乱两个看似相近实则所指不同的术语展开辨析,认为精神错乱”指的是意识混乱,流于幻想,不能分清外界和自身状态,甚至出现智障,多为公众判断,是被他人界定的精神症状;“精神错位”指的是个性和心理定位被所在的社会扭曲、误导,甚至摧残,多指向人物内心和自我认同障碍。《八月之光》和《宠儿》描写了人物陷入伦理困境,他们拼命挣扎,通过看似不道德、不可思议的行为来应对他们的精神错位,满足直觉欲望。

张教授援引莫里森对美国文学叙事传统的论述来深入对福克纳和莫里森以及代表作品《八月之光》和《宠儿》的阐释,强调“结构就是主题”,说明小说的审美兴趣与伦理表达是分不开的。小说伦理复杂性表现在叙事策略创新、文本歧义、隐喻暗示几个方面,这两部作品写得客观、含蓄而微妙,但还是为读者的伦理思考提供了零星而有限的指导,并激发和启示读者去发现和回应两部小说的伦理意蕴、意图和影响。

张教授的讲座由理论阐释到具体的文本分析,他引导大家对《八月之光》和《宠儿》两部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叙事策略展开了精读和比较。例如在《八月之光》中,主要人物都是性别、种族、宗教的弃儿,他们被异化,边缘化,精神错位;作品采用的是多线索的情节结构,有表层和深层叙事,构成轮状辐射关系。

讲座始终穿插着热烈的讨论。例如在回应杨建教授关于莫里森在《宠儿》中对杀婴事件的态度之所以隐晦是否跟作家本人的矛盾态度有关时,张教授做出肯定,并说明作家并不希望读者立即做出伦理判断,而是全身心去感受、去阅读、去聆听。再例如,围绕博士生王娜的提问“作者是通过怎样的叙事策略来表现其伦理内涵的呢?”张教授以图示解答了这一问题,并谈到美国南方历史、经济等因素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影响,更强调其社会悲剧性。

最后,苏晖教授总结道,此次讲座选题对象是两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经典文本,通过独特的视角做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尤其是采用了循循善诱的文本细读分析,无论是给教学还是研究都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张教授温厚风趣、深入浅出的风格,使现场气氛融洽而热烈,至此,本期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