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文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院新闻 -> 正文

讲座纪要 | 冯国栋《石刻文献与佛教研究》

作者:曾芷倩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1年10月25日

(通讯员 曾芷倩)20211022日晚,桂子山人文论坛第304期暨“石刻文献与佛教研究”讲座在文学院三楼会议室举办。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国栋老师担任主讲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林岩教授主持,有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的多位老师参加,同时吸引了大量文学院学子。

讲座伊始,冯老师以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的话作为开端,指出一时代之学术需有新材料与新问题。借此观点,冯老师引导我们思考新材料与新问题的正当性,他指出,对于新材料的执著,正是对历史遗忘的警惕,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接着,冯老师借用饶宗颐先生在《唐宋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图录》的一段话,说明石刻文献当与甲骨、简牍、敦煌写卷、档案同列为新出史料之渊薮,因为石刻文献多与史传相表里,能够证史、补史、写史。

接着,冯老师回顾了石刻文献与佛教研究的历史。他指出,胡适是有意识地搜集整理佛教石刻文献的第一人。柳田圣山具有很强的版本观念,讲求石刻的“版本”问题,对《荆州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的七个版本进行校读,为金石文献的运用提供了范例。冯老师还谈到了贾晋华、石井修道等人的研究。

回顾研究历史之后,冯老师指出,石刻文献研究在当下是一个热点问题。从石刻文献与佛教研究的角度,冯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如下三种研究热点:一是北朝造像僧尼碑志的研究;二是碑志塔铭与初期禅宗史研究,例如《神会塔铭》《僧璨塔铭》研究、神会弟子、北宗弟子塔铭的研究等;三是辽金元佛教石刻的研究。

然后,冯老师阐释了石刻文献对佛教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助益作用。首先是能够为学术研究提供新材料与新史实。以宋元时代曹洞宗的发展为例,冯老师指出,《山左金石志》中的《宝公禅师塔铭》和《金石萃编》中的《长清灵岩寺宝公开堂疏》能够有助于梳理曹洞宗在北方的发展脉络。再次,石刻文献作为一种新材料,给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旧问题的机会。以《文殊说般若经》与禅宗的关系为例,冯老师为我们深入分析了石刻文献的补益作用。他指出,山东、河北境内的石刻文献,能够说明禅宗使用《文殊说般若经》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

冯老师指出石刻史料具有其特殊性,提醒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石刻文献的辨伪问题和“版本”问题。首先是辨伪问题。冯老师指出,相对于书籍的伪造,石刻文献的伪造相对而言更加容易也更加复杂。其次是“版本”问题。冯老师指出,在利用石刻作为史料之前,我们必须处理石刻文献本身的“历史性”问题,必须理解石刻史料本身的形成、版本问题。例如,息庵禅师分別在少林寺和灵岩寺有道行碑,但这二者在碑额、题名、撰人、书丹人和篆额等方面存在异同之处,形成非常复杂的版本问题。

临近结尾部分,冯老师指出,石刻史料成为热点,但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比如该如何处理与传世文献不相联系的石刻文献?能否利用这类文献写出一种不一样的佛教史?虽然这些问题可能不会有确切的答案,但是一步步切近就是学术研究自主性、创新性的体现。

听完讲座后,在场师生反响强烈,感到受益匪浅。林岩老师总结,说这一次专题讲座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了解如何从石刻文献入手去拓展佛教研究,同时提醒我们应该注重不同类型的文献比勘,具有更加自觉的史源学意识。之后,王楚、李程和孙齐等老师与冯老师进行了交流,学生们也踊跃提问,冯老师予以细致解答。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