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文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院新闻 -> 正文

【当代文学批评工作坊】中国社科院贺照田研究员讲座“青年诗歌理想主义的重建与新思潮的确立与发展”成功举办

作者:程思颖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3年10月30日

(通讯员程思颖2023年10月27日下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贺照田研究员为文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而充实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是“当代文学批评工作坊”系列活动之一,依托于国家级重点项目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着重于促进关联历史研究与当代批评的跨学科交流。此次讲座题为“青年诗歌理想主义的重建与新诗潮的确立与发展——以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朦胧诗代表诗人的有关写作与认识为分析中心”。讲座由杨晓帆老师担任主持,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严辉、窦金龙、王仁宝、余迅老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健老师受邀出席。

讲座伊始,贺照田解释了选择“青年诗歌理想主义”切入“新诗潮”作为讲座主题的缘由。由于当前文学史对于以“青年诗歌理想主义”为内核的朦胧诗认识不足,不仅未能认真认真梳理七八十年代之交青年诗潮中存在的几个尚未得到充分正视和讨论的问题,更无法回应与理解九十年代以来诗歌创作与发展的困境。

贺照田首先细读了《今天》的发刊词《致读者》,指出一代诗人如何以凸显“此刻”、“今天”的时间意识,意图截断有问题的历史、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更美好未来,并格外肯定了这其中青年理想主义的责任担当。接着,他以顾城、杨炼、江河等“朦胧派”代表诗人的诗歌和诗论为基础,详细论述了朦胧诗人在践行诗歌理想主义时所呈现的差异与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贺照田指出,顾城和杨炼是一种乐观的诗歌理想主义。顾城的“自我”是高尔基“海燕”的变体,但这种乐观的“自我”强烈依赖于时代条件,一旦时代条件发生转变,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世界的联结就可能发生断裂。而杨炼的乐观则是在“过去-今天-未来”的时间理解中,过快地将“过往的不幸”与“崭新的希望”关联起来,反倒忽略了“今天”的能动性。江河的诗歌理想主义一面有着刚强、明亮的英雄气概,一面又呈现出犹疑的色彩。江河认为苦难并不必然将人民引向变革,而诗人又无法直接召唤、组织、带领人民走向变革。这也就是江河为何在《我歌颂一个人》《遗嘱》等诗作中反复书写历史中英雄形象的原因。

基于以上论述,贺照田总结到,这几位诗人后续诗歌创作中遭遇的困境,其实也是青年诗潮中诗歌理想主义在80年代遭遇的困境,尽管诗歌史研究也可以以关联社会史、诗人生平传记等方式进行研讨,但更应看到这些困境与顾城、杨炼、江河等人的诗歌理想主义本身存在的不足密切相关,与诗人自身的历史感、社会感、自我意识、诗学观等密切相关。如何以内在性的视角对这些关键性问题进行回溯和反思,是每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学者都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在提问环节,针对同学提出的“如何处理作者和时代的关系”这一问题,贺照田指出:要跳出文学史既成的知识框架去把握对象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不要局囿于既有的文学史知识,要慢下来、耐心地阅读,从作家作品、作家创作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等多个维度去进行把握。

讲座最后,杨晓帆老师针对此次讲座作结。她强调,要有耐心地进入历史,去感受历史中具体的人的生活的真实脉动;既要能带着对时代、社会的关切建立文学研究与当下时刻的关联性,又要避免在过快、粗疏的关联中被情绪、立场、问题所困。“如何以具体超越具体”是贺照田老师此次讲座给与我们读书、生活的重要启示。

审读人:李红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