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预约 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文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院新闻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程巍教授、梁展教授应邀做客桂子山人文论坛

作者:潮莉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3年10月31日

(通讯员 潮莉)10月30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程巍教授和《外国文学评论》主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梁展教授应邀做客桂子山人文论坛,与我院《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苏晖教授、我校外国语学院罗良功教授,围绕“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这一议题展开对谈。

此次对谈由苏晖教授主持,《外国文学评论》张锦编审,文学院杨建教授、黄晖教授、刘兮颖教授、杜娟教授、谢超副教授、刘云飞老师,外国语学院池水涌教授、陈西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参与了对谈。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的硕博士研究生聆听了这场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思考与讨论。

对谈伊始,程巍以对外国语言文学五大学科方向的思考率先切入主题。2017年3月,国务院学位办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十三个二级学科调整为五大学科方向,即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在他看来,这五大学科方向确立了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边界,增加了研究的合法性,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程巍认为:“学科的边界是被建构起来的,其后有一套意识形态。”因此,不能掉入西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韦勒克《文学理论》为工具对我国文学研究进行的意识形态输出与改造的陷阱。而走出这一陷阱的途径,就是在打破目前研究的欧洲中心主义,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的精度和深度的同时,将世界纳入视野,以全球史的视野做无中心式研究。

程巍以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为例,诠释了如何在全球史的复杂关系中研究文学。他指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者们应充分体认语言和文学背后的社会史,将文学研究放置在历史中。

梁展接续了程巍的话题,进一步阐释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他认为,文学本身也是文化实践,文学塑造了历史;历史也是文学的一部分,是文学生产的重要环节。而以全球史视野展开的研究,要突破固有的世界史观念,不能把中国历史排除在世界史之外,二者是相互塑造的。梁教授也对上世纪80年代大量引入西方文学理论进行了反思。

在梁展看来,用西方文学术语解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掩盖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对主要从西方世界引进的文学理论的过度关注,也带来了其他周边国家研究的空白。而全球史将带来外国文学研究的深刻变化,使得研究者们看到民族文学、外国文学、区域文学背后的意识形态体系。从而走出民族、国家狭隘的地域,将全球纳入到视野范围内,充分发挥文学预示历史发展趋势、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作用。

最后,梁展以量子物理学和有机体的概念为例,指出跨学科及从历史的关系性出发看待问题的重要性。他强调:“一个文明的发展,要避免线性价值观。”

苏晖表示,两位教授的演讲视野宏阔、见解深刻,极具启发性。他们所强调的文学研究的历史化和跨学科性,即在全球化的视野中融汇多学科开展外国文学研究,将引起文学研究观念的巨大转变,并对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起到引领作用。

苏晖接续了外国文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相关话题,她指出,外国文学的教材、课程设置都需要在全球化视野下进行改革。苏晖以聂珍钊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马工程教材《外国文学史》的编写为例,阐明了坚持东西文学史合一的必要性。

作为《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的主编,她进而介绍了杂志“传播中国话语,沟通中外学术”的办刊理念,以及近年来开辟的“中外文学的交流与互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学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等栏目,并回顾了杂志的创刊历史及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渊源。

罗良功充分肯定了教授们的发言,他认为,发言在拓宽师生视野的同时,也对师生们产生了观念上的冲击。接着,罗良功从三个方面进一步阐发了对该议题的看法:一是外国文学学科边界的确立,有利于抵抗工具理性的发展对人文学科的压缩,使得外国文学研究巨大的发展空间得以显现;二是文学研究要有文化和政治上的考量,要回到当下关心文学的基本需求;三是文学批评不是单纯进行边界区分,要更多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中去;要关注文学的历史性、社会性维度,全球史视野值得关注。

作为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介绍了外国语学院近年来纳入中国文学进行比较的课程设置要求及与文学院的紧密联系、合作,展现了我校在教学实践中与全球史视野内涵的不谋而合之处。

交流会上,与会师生们展开了热烈对话。

程巍更多关注到了从意识形态视角解读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问题。他举例说明并梳理了西方通过文学理论的输出进而形构意识形态的具体过程,对这一问题做了更深入的阐释和说明。他指出:全球史视野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敏感性的培养。全球史知识谱系的建构很难,但全球史意识很重要。程巍强调:“文学研究与世界联结在一起,可以改变世界。”

陈后亮直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理工科院校的生存焦虑,但他也表示,自己的焦虑似乎在前面专家学者们的交流中得到了缓解。他列举了《文学批评的简明政治史》等著作,对该书中文学批评要立足实践,而不是理论化知识生产的观点表示认同。

张锦以她对一篇具有国际意识的新闻报道的关注引入话题,说明了具备全球史视野的先决条件是敏感性的培养。她也从自身的研究对象福柯出发,说明了学科交叉研究的各种可能性,并且重点阐述了文学回到当下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性。在她看来,全球史视野的背后,是全球性自由主义受到危机的表现、是一种重构全球化的努力。

杜娟就对谈中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背景一词选词的外部性问题与程巍展开了进一步的交流,共同从韦勒克纯粹学者及政治工具的双重身份切入对此进行了分析,给予了现场师生诸多启发和思考。

最后,刘兮颖对讲座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苏晖表示,非常感谢专家学者们带来的如此前沿、内容丰富、具有引领意义的新时代外国文学研究谈。至此,对谈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审读人:李红雷 苏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