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讯(记者 洪亚琳)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名单。华中师范大学共24项成果获奖,文学院共3项成果获奖。其中我院胡亚敏教授著作《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获评著作论文奖一等奖,刘云教授著作《中文信息处理发展简史》、王泽龙教授著作《朱英诞集》获评著作论文奖三等奖。
获奖成果及学者简介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胡亚敏著获中国文学一等奖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旨在创造性地探索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对“人民”“民族”“政治”“实践”等标志性概念和文学与科技、文学与资本、文学的价值判断等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做出了“中国形态”的阐发与新释,并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返与拓展,以及和世界其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对话,开辟了“中国形态”的主体性与生成性的话语空间。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
胡亚敏著
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
胡亚敏,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主讲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育部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和中国大学SPOC等多种类型线上中文课程,担任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第二版)首席专家(署名第二),教育部马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家组成员。带领文艺学团队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3次领衔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和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二等奖,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部。
胡亚敏教授
二、《中文信息处理发展简史》刘云,肖辛格著获语言学三等奖
《中文信息处理发展简史》以中文信息处理的学科发展脉络为线索,介绍了中文信息处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发展情况与主要成果,将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的方方面面介绍给读者,同时也呈现了中文信息处理这一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中文信息处理发展简史》
刘云,肖辛格 著
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刘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副主任。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语言学概论”负责人,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生)。2008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23年获“楚天名师”称号。
刘云教授
三、《朱英诞集》王泽龙主编获中国文学三等奖
《朱英诞集》由王泽龙教授率领团队经过7年时间的整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出版。文集共分10卷,包括新诗5卷、现代旧体诗2卷、散文2卷、学术及其他1卷,编排线索以文体为主,时间为辅,全面地展示了朱英诞诗歌创作与诗歌研究的全貌。
《朱英诞集》
王泽龙主编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4月
王泽龙,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政府社科项目一等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兼任湖北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二百多篇。
王泽龙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目前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该奖项始设于1995年,每三年评选一次,是教育部为表彰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者,鼓励高校研究人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发展的重大举措。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创新优化科研管理体制,不断加大优秀成果培育力度,持续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审读人:桂文亮 李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