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文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院新闻 -> 正文

张爱平教授谈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与纳博科夫《微暗的火》的认知研究

作者:戴安妮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0年12月10日

(通讯员 戴安妮)2020年12月9日上午,美国文学研究专家、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英语系终身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张爱平老师,通过线上渠道开展了题为“叙事声音与心智游戏:《我弥留之际》与《微暗的火》的认知研究”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杨建教授和刘兮颖教授主持,杜娟副教授及本学科的硕博研究生聆听了讲座。

张爱平教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在哈佛大学取得了英美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对美国文学有着长期深入的研究。他出版有《令人神往的地方:司考特∙菲兹杰拉德小说中的背景运用》和《“丹·布朗热”及其惊险小说秘诀解析》(与朱振武合著)等专著,在诸多学术论文集和期刊上发表章节和论文数十篇,先后50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主旨演讲或宣读论文。曾担任美国人文基金会评委和多家英美出版社、期刊专家编审,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和《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编委。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张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认知文学研究这一研究方法,然后从认知视角出发,对《我弥留之际》进行了细致、独特的诠释。认知文学研究扬弃了后现代主义文论,着眼于人物无意识的复杂心理活动,并由此解释人物的行为;因此,它十分契合《我弥留之际》叙事结构分散而精妙、精准把握人物心理的特点。张教授分别对主要叙述者达尔和“弥留之际”的叙述者艾迪进行了认知视角解读,总结了他们各自的叙事特点,通过具象化的认知信号分析了达尔多疑、焦虑与艾迪压抑、矛盾的精神状态,展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我弥留之际》高超的叙事水准与立体的人物塑造,并强调了读者积极参与叙事进程的重要性。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张教授继续以认知文学研究方法解读了《微暗的火》。张教授首先概述了纳博科夫的创作与文学观、联系莎士比亚的创作对该作进行了题解,然后从主题、叙事结构与方法、人物身心活动的认知信号以及读者的多样化解读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了这部小说,揭示了《微暗的火》作为纳博科夫自传性解谜游戏的特点。最后,张教授援引认知文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丽莎·詹赛恩的论述,点明了以认知文学研究方法研究小说的要义所在:通过深度参与小说的叙事进程来深刻理解人物的心理与行为,全身心加入作者的心智游戏。

最后,在讲座的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提问,张教授也耐心解答了如《我弥留之际》的题解与原型、文学研究中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沟壑、心理叙事研究与与认知叙事研究的关系这些问题,肯定了同学对《我弥留之际》与神话的联想,向同学们介绍了当下在文学研究对象多元化方面的尝试,并对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严谨的评述与区分。除此以外,张教授还与杨建老师共同介绍了认知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对同学们未来的学术发展寄予期望。在这场充实又精彩的讲座中,张教授富有前瞻性的思路与扎实细致的文本分析相得益彰,与会师生都受益匪浅,热切期待着张教授的下一场讲座。至此,本场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