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预约 在线投稿

学生园地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学生园地 -> 正文

“明心”学术沙龙第六期:一个不容忽视的另类文学“伟大传统”——当代英国小说中的非自然叙事研究

作者:何雨萱 王靖雯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1年03月29日

(通讯员何雨萱 王靖雯)326日下午四点,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敏锐博士作客文学院第六期“明心”学术沙龙讲座。此次讲座在文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基地班主办,基地班导师王海龙主持,文学院刘涛老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阎伟老师、湖北民族学院范生彪老师,以及文学院的其他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敏锐先以《伟大的传统》这本专著为导入,向同学们介绍了“非自然叙事学”的研究缘起,并且强调了模仿与反模仿的本质区别。接着以此为基础,介绍了“非自然叙事学”这一前沿、先锋理论的基本概况,并以拉什迪、麦克尤恩和布莱希姆三位作家的文本为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非自然叙事学”的魅力。

首先说明的是“非自然叙事”和“非自然叙事学”的概念。李敏锐依据大量的文献资料,着重分析了“两个定义”、“两个概念”。他指出,非自然叙事学必须与其他模仿或传统叙事元素一起进行考量和研究,才会更有意义和更有趣。而针对“非自然叙事学”的特殊性,他也介绍了“两种模式”,一是“自然化阅读模式”,二是“非自然化的阅读模式”。

其次,李敏锐向我们介绍了非自然叙事理论的历史流变及其未来趋势。他讲到,非自然叙事理论经历了“陌生化”诗学阶段、“不可能”故事诗学阶段、“反模仿的”话语诗学阶段与比较和跨国视域下的“世界叙事学”融合阶段。但同时,他也指出,目前非自然叙事理论还存在“画面仍不够清晰”的问题。

随后,李敏锐以三位作家的作品为例,向同学们讲述了英国二十一世纪小说的非自然叙事批评研究。他介绍了拉什迪的《两年吧个月零二十八夜》、麦克尤恩的《像我这样的机器人》和布莱希姆的《尸展和其他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面而深刻的图景。

紧接着,他讲述了非自然叙事的伦理阐释研究。他指出,文学研究历经“语言学转向”到“叙事转向”,再到当下的“伦理转向”这一过程。受此影响,非自然叙事在文学伦理学视阈下强调“叙事之矢,伦理之的”,也就是寻找叙事背后潜藏的意义。

最后,他总结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在当今,“模仿和反模仿的叙事作品必将共同推动整个世界文学进一步繁荣”,由此,构建“另一个伟大文学传统”的叙事诗学的意义与价值就毋庸赘言了。

讲座丰富的内容带给同学们极大的启发,也激发了不少同学的思考和回应。因此在讲座的最后,李敏锐为同学们留出了答疑和互动的时间。汪怡君、陈子迅等同学积极提问,他耐心、详尽地一一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文学院19级学生陈晨表示:“老师讲得非常详细,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角度,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第六期“明心”学术沙龙圆满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