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学院学子提供联动交流、学习他人宝贵经验的机会,文学院团委学生会特推出“借他山之石,启卓越华章”——2023年寒假特色分享活动。本次分享活动包括“志愿实践类”、“师范技能类”、“学术科创类”、“文学创作类”、“艺术特长类”五大板块。本期我们邀请到两位在文学创作方面有较为突出成绩的优秀学子,从个人见解、书籍借鉴、参赛与获奖经验三个方面为我们进行分享。
人物介绍-旷翟

文学院202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获第三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创作组三等奖、湖北省高校第三十八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原创散文作品类一等奖、湖南省第六届语言艺术大赛二等奖、连续三届获得湖南师范大学“素兰文学奖”。
抒个人见解
关于“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问题,旷翟表示,有一种声音说,文学就是要多写,即使当下没有动笔的念头也要埋头去写。有了训练量,下笔自然带有锋锐;也有声音说,内心有了感触,你不要立马去释放它,不要立马诉诸笔端,而是要温养起来,让它藏进去,待它慢慢发酵,自然会流出一篇好文章,倘若你早早打开坛盖,自然只能守得一坛酸水。而旷翟认为,积极的练笔是必要的,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技法,大可尝试。但内心真正珍惜的好素材,不要轻易地动笔,还是让它再磨一磨,待到合适时候,自然天成文章。旷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文学创作的新思路,理清不同类型文学创作的轻重,权衡文章的重量,因时而变,选择合理的文学创作方式。
借他山之石
在书籍借鉴方面,旷翟认为对于自己的写作有所裨益的书类是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他表示自己的写作会追求一些特征,比如,注重文字的声响节奏,所以常用短句、打磨字词;注重作品的整体体验,所以对文字之美、情感的一气贯通、结尾的设置等较为用心。这些写作上的追求是他在不断地阅读鲁迅、海明威、贾平凹、汪曾祺等大家的作品时自然生发出的一种符合自身写作习惯和审美要求的心之所向,以及阅读和听取文艺理论书籍和课程所构建的适合的写作标准。他建议大家可以多涉猎一些不同方面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一定能够在快乐中写出自己想要的作品。而写作的源泉是生活,自然也要多关注社会时事和历史进程。广泛涉猎,明确爱好,致广大而尽精微,深刻钻研自己认定的文学创作方向,涉身实事便是旷翟的文学创作秘诀。
谈参赛与获奖经验
在寻找参赛渠道方面,旷翟是通过文学赛事公众号和各大文学杂志公众号发布的讯息,其中赛事信息多而全的一个叫“文学投稿小助手”。其他像《当代》《十月》《人民文学》等杂志的公众号偶尔也会举办比赛,他鼓励大家积极投稿参加比赛。
在获奖技巧方面,首先是尽量贴近赛事主题,写一些主办方喜欢看到的文字,因为无论哪场比赛,文字漂亮,主题不偏离的作品总是受欢迎的。但这种文字写多了,也会妨害自己的文学味觉。所以旷翟推荐大家在参加一些比赛树立了文学信心和兴趣之后,还是尽可能多地写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为了获更多更好的奖而放弃自己的喜好专门去钻研应制之作。因为比赛常有而真正具有灵性的文字不常有,他希望大家大力发扬自己的文字灵性。
忠于自己的文字直觉,对自己有自信,即使作品没有获奖,也要写自己真正喜欢的,写自己有把握的,即使是从模仿开始。你会发现,自己真的能越写越好。比赛的真正意义是磨练个人能力,释放文字的灵性,相较于比赛的结果,自己从中获得的收获更为重要。
人物介绍-张锦鹏

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曾获第七届邯郸大学生诗歌节征稿比赛优秀奖、第八届青春文学奖诗歌奖、第三十八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散文类特等奖,有作品发表于《星星》《江南诗》《散文诗世界》。
抒个人见解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能写出什么故事,因而要扎根生活,扩展生活的边界,深掘生活的内容,把握住那些触动我们的瞬间,或跨越时空,将无数印象压缩为此时此刻的形象。张锦鹏提倡文学创作留意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认为文学创作不止事关“写什么”,发生于我们身上的故事已经在历史长河中反复上演,因而更重要的是“怎么写”。
想象读者的在场,文学创作不是自娱自乐,想象读者在读完我们的作品后会有什么反应,想象我们是坐在步行街上的说书人,行人匆匆而过并且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我们凭什么留住读者的脚步,留下来的读者能从我们身上获得什么而不是虚度时光?我们需要弄明白这个“凭什么”,将故事拆解,削去不必要的修饰与炫技,力求在开口时就将读者留住。张锦鹏曾建立了一个坐标系,虽然创作不应被规则限制,但仍可供参考:“个人—普遍”“经验—超验”,从个人生活出发与读者共鸣,从日常的经验上升到超验的哲思。他认为文学创作需要既小众又大众,能让读者在你的文学创作面前“留得住”又能让每一个不同的个体读出“一千个哈姆莱特”。
借他山之石
谈到可供借鉴的书籍资料,张锦鹏认为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当属海量文学经典。寻找合我们胃口的几个作家并深掘之,仔细考虑他们“写了什么”以及“怎么写的”。但不能限于此,还需旁及不同题材与不同风格,比如常读史蒂文斯再读布考斯基,不免会惊觉诗歌原来还能这么写。博采众长才不至于亦步亦趋。创作与研究其实是一体的。喜欢一个作家,读其作品后再研究这个作家的权威学术著作,我们将对作家是如何在作品中织入深厚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也有一些理论著作,如伊格尔顿的《文学阅读指南》和《如何读诗》,它们关注的是“怎么写”的层面,读毕可以明白文本的声音肌理、语气、含混、悖论、句法、叙事策略等的重要作用。张锦鹏表示从纯文学作品到理论作品的层层深入能够使我们全面地深刻地了解一个作家,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方式,从而使我们受益匪浅。除了以上他谈到的文学作品,多读叙事学的著作也大有裨益。
谈参赛与获奖经验
对于参加比赛的渠道,他主要是从微信公众号上了解的,他特别推荐“征文约稿小助手”,另外还有“投稿课堂”等。在诗歌比赛方面,还可关注中国诗歌网官网,里面常会分享一些重大的征文赛事。投稿时一定要注意查看赛事的主办单位,避免落入圈钱陷阱。
关于获奖经验,张锦鹏谦言获奖不多,所以经验也不多。不过每次参赛前他常会找往年获奖的作品,看看它们写了什么以及是如何写的,看看它们是否与他擅长的相近,尽量让自己的作品吻合评委的口味,但也不能强扭风格,口味相差太大不如挥挥手不投。最后他提到了其导师常说的一句话:不要把手段当目的。参加比赛只不过是表达我们对文学热爱、增进我们创作技艺的手段之一,它绝不是我们的目的与终点。放平心态,体验生活,博览群书,笔耕不辍,如此,总有一天,文学会回报我们对它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