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预约 在线投稿

学生园地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学生园地 -> 正文

“借他山之石,启卓越华章”——2023年寒假特色分享活动”(学术科创类)

作者:伍倩 艾伦 李禹桥 陈知行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3年02月04日

为给学院学子提供联动交流、学习他人宝贵经验的机会,文学院团委学生会特推出“借他山之石,启卓越华章”——2023年寒假特色分享活动。本次分享活动包括:“志愿实践类”、“师范技能类”、“学术科创类”、“文学创作类”、“艺术特长类”五大板块。本期我们邀请到三位在学术科创方面有较为突出成绩的优秀学子,从赛事介绍、赛事准备、项目实施等方面为我们进行分享。

人物介绍-伍倩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自费师范)专业2019级本科生。曾获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金奖,获奖项目田居———驮起乡村振兴新希望的金龟已被推荐进入国赛。其团队意图以观赏龟为依托,以药用龟、食用龟、特制龟粮为抓手,助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期待通过观赏龟驮起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选题、耐心、细心和热爱

伍倩围绕着“挑战杯”竞赛概况、我校“挑战杯”备赛工作体系和文学院科创竞赛的情况进行了条理清晰的阐述,还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参赛经验。

伍倩介绍道,“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分别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称小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大挑”)。她向大家说明,大挑由于其学科覆盖面广,比较适合文学院的同学参与;而小挑出于其自身性质,则更加具有理工科的色彩。

针对我校“挑战杯”备赛工作体系,伍倩重点介绍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四项赛事。同时她还对于我院文欣杯科研立项挑战赛等重点赛事进行了特别介绍,向大家展示了历年的优秀成果,鼓励大家踊跃参与,并分析出文学院竞赛在学科性质的限制、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伍倩通过分析自己团队的项目和我校历年“挑战杯”获奖项目,生动地指出了竞赛中项目选题和标题的重要性。她认为,要选取价值理念好的、学术创新好的、社会调查好的和社会实践好的项目作为选题,要善于从文科人才成长特点出发,以小见大,做有学术价值和大学生能够驾驭的课题。我们不仅要注重选题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同时也要顾及选题的典型性和可操作性,在选题的表述上还要尽量使用积极的词汇。

除了对于选题的强调,伍倩还用“耐心”“细心”“热爱”这三个关键词阐述了自己的感悟。她向大家介绍,自己团队在参加省赛时,对于讲稿和PPT都进行了反复多轮的打磨,他们每周六都需要进行一次打磨会并对发现的问题作出及时的订正。她用养育孩子来巧妙地比喻科研项目的诞生,并表示大家正是在投入了充足的心血后,才体会到了科研立项的乐趣所在,从而更加地热爱自己正在从事的项目。

最后,伍倩以“抓住每一次的心血来潮,挖掘平淡生活中隐藏的精彩”作结,鼓励大家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踊跃参与科研竞赛,体验大学生活的丰富性。

人物简介-艾伦

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地班2020级本科生,曾获第十二届文欣杯科研立项挑战赛一等奖,其团队项目为找寻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叙事伦理的独特建构及人性书写特点

赛事准备和赛事推荐

艾伦围绕着赛事准备和赛事推荐,通过分享自己在竞赛准备过程中的心得,进行了简短的分享。

对于赛事的准备环节,艾伦同样强调了选题的重要性。她介绍了“文欣杯”比赛的一些研究方向,并说道:“选题的确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积累、发现的过程,我们需要多尝试,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她建议道,选题的确立贵在具体,对于文学类的方向,我们既可以选择经典作品,也可以以新兴的热点作品为研究对象。同时,艾伦也给出了寻找指导老师和队友的经验。她建议同学们可以事先拟定好一些选题,通过邮件、QQ或者课下交流的形式和对应方向的老师进行探讨,在求教过程中需要保持虚心,也不需要有所顾虑。对于申报书的撰写,她尤其提出了团队分工和格式统一的重要性。“申报书的字体和格式会影响评委老师的第一印象。”她这样说道。

对于赛事的推荐,艾伦推荐道,院级的“文欣杯”可以做纯学术性质的课题,这一点和文学院专业方向贴合度高,而大创的创新性、融合性和时效性强,适合与不同学院的同学合作组建团队,“挑战杯”则更多偏向社会实践。

在分享的最后,艾伦祝愿对于科研竞赛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人物简介-李禹桥

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地班2021级本科生,曾获得数学建模新锐赛校三等奖,本科生数学建模大赛校三等奖,华中师范大学第四届校园调研大赛三等奖。在科研立项中作为核心成员,完成一项校级国创结项,两项国家级国创立项。

选题、框架和预期结果

李禹桥同上面的两位同学一样,首先强调了选题的重要性,她认为,有一个好的选题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而选题的选择也有着技巧。她将选题分为“传承性”和“创新性”,以经管学院的系列项目为例分析了“传承性”项目的优劣,并重点介绍了自己在于“创新性”项目上的经验。李禹桥用“大方向”和“小切口”两个关键词对此进行了概括,她认为学科大方向与个人的兴趣有关,我们可以通过大方向寻找指导老师和参赛伙伴,而小切口来自于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观察与灵感。同时,她以自己阅读《创业史》文本的实例向大家说明了“问题意识”和“联系实际”的重要性。通过对于历届获奖作品的分析,李禹桥认为,好的选题需要对学科建设有补充作用,也需要在研究方式和视点上有着创新,好的选题的价值并不局限于本专业。

李禹桥还对“文欣杯”一类学术项目内容框架的构建作了经验分享。她认为文献综述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梳理往年的研究成果,还要有着对于研究成果的反思,文献综述同时可以用来验证选题意义和创新的程度。对于申报书的填报和修改,李禹桥认为,前期的大部分工作都已经解决了“研究背景”“创新程度”“预期意义”等问题,而对于“研究思路”和“研究重难点”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厘清自己的思路。她强调了申报书在形式上的确定,要在论文、调研报告和实践项目等类型中选择适合的形式。

对于预期的结果,李禹桥说,要根据比赛类型完成后续的工作安排,要提前拟定好“立项”——“中期检查”——“结项”等各项工作的时间。对于“实践型”和“学术型”两种类型的项目,我们应该确定最终的落地形式并作出相应工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细心观察,把握机遇,在每一次心血来潮中挖掘隐藏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