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预约 在线投稿

学生园地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学生园地 -> 正文

活动回顾 | “追忆百廿校史,赓续华大精神”——第三届阅读打卡活动圆满结束

作者:文学院研究生会办公室来源:文学院 阅读次数:日期:2023年05月24日



通讯员:文学院研究生会办公室5月15日-24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追忆百廿校史,赓续华大精神”——第三届阅读打卡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活动面向文学院全体研究生进行为期一周的校史阅读打卡活动,并提交阅读心得。活动目的在于加强同学们对校史校情的了解,充分发挥校史文化传承与校史文化育人的功能,为喜迎华中师范大学一百二十周年华诞献礼。

百年沧桑百年沉淀,百年传承百年凝聚。从1903年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到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一百二十年来,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中,华师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

看得懂过去,才读得懂未来。通过学习校史历史概况、名师名家等板块,同学们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到华师百年历史,从历代华师人对学校做出的贡献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深入学习校史知识中,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此次校史阅读活动让参与者们感触良多,大家纷纷用文字表达自身独特的感受。现将部分优秀打卡记录和心得摘录如下:

优秀打卡记录

01余倩

02李梦鑫

03杨顺支

04王欢

优秀心得摘录

01余倩

难忘昙花美,不了桂子情。华师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铭刻着岁月的沧桑,都记录着百廿的风云,都凝聚着多少世代先驱者的智慧与心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辈精神,山高水长。华师精神,根植于她诞生时独特的文化特色,又体现于她一百二十年艰苦创业的实践中。从昙华林到桂子山,一百二十载栉风沐雨,一代又一代的华师人秉承着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伟大精神。求实创新,缔造学术伟业,立德树人,孕育时代英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华中师范大学的建设也迈入了新阶段。作为中国青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华师学子,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建设一个更好的母校!

02葛亦欣

首先,学习校史让我更加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通过学习校史,我了解到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3年的文华书院大学部,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使我们更加珍惜学校的成果和荣誉,也更加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其次,学习校史让我感受到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的校园文化。华中师范大学一直秉承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倡导勤奋学习、诚信守法、奉献社会的精神。学校的校园文化丰富多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学习校史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学校丰富的学术氛围和浓厚的人文关怀,这种氛围和关怀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学习校史还让我认识到学校的成就和发展的困境。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曲折的经历和面临的困难。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到学校的现状和未来面临的挑战。这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学校的成果,同时也要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学习校史让我对作为一名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同感。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价值观,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们承载着传承和发展学校优良传统的责任。学校的校史教育唤起了我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学习,不仅追求个人的成长,也要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学习校史也让我明白了学校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作为学子,我们应当立足于实践,不断探索创新,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成为学校和社会的栋梁之才。因此,我对华中师范大学的归属感更加深厚,我为能够在这样一所历史悠久、充满活力的学府学习而自豪。

03于渊

熠熠校史、赫赫史册,刻印着百廿来华中师大人不懈求索的坚实脚步。沧桑砥砺正道,历史昭示未来,双甲子弦歌不辍、栉风沐雨。从华中大学、中原大学,到华中师范高等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一百二十年,红色血脉代代传承,赓续至今。

百廿年一代代华师人不断跋涉、顽强奋斗,才有了今日之发展。毁家纾难、教育报国,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在双甲子的流金岁月里,师资力量不断充实,莘莘学子不断成长。桂子山上,浸润着一代代华师学子的青春热血,镌刻着大师学人的师德风范,聆听着学子们的奋斗誓言,记录着学校发展、改革与发展的一百二十年光阴流转和薪火相传。

穿越一百二十年的光阴,抖落一身星霜;寒来暑往,孕育桃李芬芳。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接续传承,积历史之厚蕴,创今朝之辉煌,通过历史中纷乱的烟尘,在校史中,我们看到了百世风华之中,初心弥坚。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使命如炬。那是韦卓民校长、陈时校长烽火之中,不顾自身安危,守护师生,延续华大血脉。那是章开沅教授,邢福义教授勇攀学术高峰,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等身巨作构建学术,那是洋雷锋服务队、心心火义教之家多年来的志愿服务,在华夏大地上挥洒青春的汗水,无怨无悔。

一百二十年,历史仿佛一记悠远的钟声,历经双甲子风雨磨砺,翻开华师的校史,那是一部充满艰辛、历尽坎坷而又顽强向上的创业史。今天,当我们用手去触摸她的脊梁时,她那一道道生活印痕的背后,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她的挺拔和坚毅,赞叹她的不易和成功。大音希声,大道无形。风雨兼程,沧桑砥砺,春华秋实。

04程筱琪

2023年是华中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也是我来到华师的第五年。从大一到研一,华师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见证了华师的改变,短短五年内,新大学生活动中心、华师绿道、文科综合楼、南湖综合楼建成,沁园春食堂、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西区学生宿舍、露天电影场改造,共享电动车走进校园,方便了师生出行,CCNU铭牌的建设,讲述着华师风物……百廿载风华正茂,双甲子勇立潮头,我欣喜于母校的现代化变迁,又不禁感念这120年峥嵘的办学之路又有多少故事和芳华。

我于是站立,严肃地看。

20234月,我推开校史馆的大门,但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走进。大一选修校史课程时,就曾参观文华公书林二楼的老校史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华师的前身是华中大学、中华大学和中原大学多元结合的,而这三所学校分别是华中地区的教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学、刘邓大军南下过程中创建的革命大学。因此华师既赓续传统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还融入了红色基因。如今新校史馆的落成,更显巍峨厚重之意。读校史书,是从文字的细腻中体悟历史,参观校史馆,则是在实景中触碰历史。岁月无声、历史有痕,它见证着学校辉煌的过去和建设的伟歌,形成了有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将历史人文的魅力融入功能型美学建筑环境内,创造出一个既再现历史、又突出现代成就的新人文环境。这些老照片阐述着华师的往昔,精美的雕塑、模型栩栩如生,音像震撼,仿佛华中大学远赴喜洲、中华大学西迁重庆,中原大学艰苦南下的颠沛流离、弦歌不辍都近在眼前。炮火下清朗的读书声,警醒着我们不管在何等恶劣的境况下,都不要忘了学习和教育,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技术建设国家。校史馆是学校历史的陈列室,展示不同时代的办学思想、办学方针下的学校风貌的体现,也是学校传统与学校文化的融合体现,它不仅是种资源,更是一种文化,展示着一个学校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我踏着地上的时间轴,感受着学校历经坎坷,百转千回,从建校初期的筚路蓝缕,到初具规模时的蓬勃气象,再到跨越发展后的蔚为大观,我的脉搏和华师的脉搏一起跳动,它的命运牵动着我的命运,我的发展也推动者它的发展,这一刻,我实实在在感受到我是华师学子,是骄傲的桂子山人。

05杨顺支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校史中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各有自己的优秀品质,对我的人生选择与日常行为都有启发作用,使我收获颇丰

一、因一张照片而发问

1937年,1213日,南京沦陷,直接威胁到武汉,华中大学西迁到云南大理喜洲镇。喜洲镇被称为上帝也不曾落脚的地方,可想而知其生活条件是何等艰苦,再加上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缺医少药等问题,在喜洲的日子对于华中大学的师生们而言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在喜洲八年里,华大师生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将知识和文化的火种延续了下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教学活动和学校工作。

而在西迁途中,学生们却依然专心致志地学习的照片被定格下来,得以流传千古。黑白照片抹去了斑斓的的色彩,更凸显出图片中人物的专心致志,一心求学的定力与求知若渴的精神。

往事越过千年,这张记载历史的照片让现在能够在华中师范大学安心求学的我忍不住思考:是怎样的价值观、信仰、力量支撑着他们?而短视频时代浮躁的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当下,寻求自我认同的人生意义,安放心灵呢?

二、从人物故事中获得启发

通过继续阅读其他人物的故事,我逐渐拨开迷雾,渐渐有了内心的答案。

阅读了王自申的故事,我深深敬佩于这样一位思想先进、敢为人先、兢兢业业、爱国爱民的智者。他因病辍学后,依然能潜心阅读,不久被推选为校长;他对教育进行大刀活斧的改革,让男女共同享受受教育的权利成为可能,让全县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他一生爱国爱党、敬职敬业,却因积劳成疾而早逝。王自申的品质何其可贵。故人虽已逝去,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却值得流传千古,勉励世人。

阅读陈毅做报告时与听众的对话后,我被他的文韬武略,幽默风趣所折服。一个有才能有智慧的人何其可贵,同时能保持幽默,深入群众,更是难得。例如,当民众问:中原大学毕业后,是否可以当县长?陈毅并未打击别人的愿望,反而幽默地鼓励人们通过战斗获得自己想要的事物。

我震撼于恽代英和严士佳先生的人生选择。前者原本可以凭借个人才能、家世等过上富裕安稳的生活,却选择甘于清贫,安贫乐道,这个道便是革命的理想。后者原本可以选择从政,获得更高的收入、权力和地位,却选择坚持教书育人,将一生奉献给了莘莘学子,奉献给了中华大学。他们都做出了心中最理想的选择,无论外界社会如何崇尚权力、金钱、安逸的生活……他们始终选择做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听从本心,追求自己热爱的革命事业或教育事业。前人的选择让我不禁思考:当今时代,我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事业呢?或许,通过寻找自己热爱和信仰,可以找到答案。

三、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实践指南

难道做事,仅凭热爱与信仰就足够了吗?当然不是。刑福义先生说抬头是山,路在脚下。学术研究没有现成的路,必须脑指挥脚,眼引导脚,手帮助脚,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一步步地往前跨越。在日常生活中,先生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在交稿前,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写一千字,并在桌上放个小台历,如果没写,就画个圈圈,第二天再补上,从而提前半年交稿。 一生完成了50余部专著。先生这种自律,坚持的精神鼓舞了我,如北极星一般在岁岁年年中,为无以数计的后来者指明方向,踏实耐心地前行。

在本次校史阅读活动中,我深刻记住了这些智慧的大家们,他们的人生经历、为人处世和学术研究态度与精神,将使我受益无穷,使我拥有勇往直前的力量。

06李梦鑫

从昙华林到桂子山

文华公书林

书影横斜,案香浮动

一处无私的天地

丰盈许多清澈的心

棣华在旧日花园里埋下书种

浇灌以跨越大洋的兄弟情谊

硝烟催倒秀木

历史又造兰林

书林留在了昙华往昔

开放的知识繁花却在桂子山上

岁岁复年年

利群书社

思想的火星

跳跃进人们的心

幽暗沉寂处

化作一片灯火通明

利群助人,服务群众的践行

传递书社社员们的青春豪情

1985年的校园

这颗火星再次燎起

恽代英广场上那个伟岸的身影

再一次

一心一意地向人群中走去

一二·诗赛

那年的食堂门口有两条队伍

流来又流去

一条为了肚子

一条为了精神的肚子

后来队伍又流向了礼堂

一滴又一滴的诗挤在一起

一阵又一阵的浪翻来涌去

把时间的海螺挂在耳边

被记录下的

是青春生命的高歌

是理想追求的呼号

百廿华诞

从昙华林到桂子山

从文华的教育春风到华师的郁郁葱葱

百年树人

师表代传而薪火不熄

朴实刚毅

辛艰历尽再新篇落笔

十月二日,我们将相聚在此

在桂花飘香的日子里高歌前行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学习校史的过程中,探寻华师百年发展的历史脉络,找寻华师光阴里的故事,促进新一代华师人追忆百廿校史,赓续华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