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校研究生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5月13日,由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主办,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会、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文学院研究生会承办,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研究生会协办的第六届“桂子新语”演讲比赛复赛成功举办!本次大赛也是学校第三十六届“树人杯”艺术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经过初赛的激烈角逐,有10位个人参赛选手和14组团队参赛选手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复赛。复赛以线下的现场演讲的形式开展,参赛选手依据选定主题提交稿件并于现场演绎。大家热情洋溢,情绪高昂,以“携手奋进新征程,青春之名谱新声”为主题,从全新的角度、多样的形式讲述党史、团史、校史历程及新时代青年与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
来自文学院的金世明、魏宇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封裕以革命先辈恽代英同志的故事为线索,回顾了党带领人民抗争的历程,接着介绍了李良明教授三十多年坚持不懈搜集资料终于编写出《恽代英全集》的事迹,赞颂了华大校史和华师精神。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陶丹、包星月和田颂将自己的故事与华师相结合,讲述了百年华师的发展历程,赞颂了一代代华师人忠实博雅、朴实刚毅的可贵精神。走进校门,华师是我们的骄傲,走出校门,我们是华师的骄傲。

来自文学院的袁欣为我们讲述了华师学子的支教故事。一棒棒接力,一届届传承,学校自建成以来,就一直有华师的支教老师定点支教,如今,第25届华师研支团已整装待发。二十五载峥嵘岁月,三百余名华师青年,向祖国报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你有没有做一件事坚持五年呢?从中学到大学。今年,是文学院的魏晓暄做校园记者的第五个年头,她采访过许多华师老师和即将成为老师的华师学子,通过那些动人的故事,她才真正明白“老师”这一称呼里有信任,有责任,更有化不开的真情。

来自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的张静、杨佳熠、赵一嫚带我们回溯了西南联大里的峥嵘岁月,从章开沅先生的春风化雨,到陆秀丽老师的润物无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而处于新时代新征程的她们,立志今后在教学育人的实践中,不仅是将课本知识复刻在黑板与学生的笔尖,更是从心底教会做人的道理,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课堂内外、校园内外,为我们展现了华师学子的当代风采。

“筚路蓝缕创伟业,不忘初心启新航。”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的张骞文先带领我们回眸党的一百年历程,又号召大家牢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行为准则,最后告诉我们当今恰逢花开,少年风华绝代,惜时锦瑟年华,需将灵魂滚烫寄托于向国而生的红色信仰。

所以,到底是谁在造谣,又是谁在污蔑?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月、朱玫晓、岳曈昕对于污名化英雄人物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如果一个国家的历史可以被扭曲,如果一个民族的面貌可以被抹黑,如果精神的脊梁都可以被折断!如果有一天,这种记忆与精神被歪曲被瓦解,这个国家未来会怎样?

来自历史文化学院的王子文、黄孺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俊旭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三代学人与华师精神。让我们看见:时隔百余年,伟大的华师精神并没有因光阴的流逝而失去活力,相反地,伴随着一代代华师学人的辛勤耕耘,早已内化于每个华师人的心灵深处,成为激励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不竭动力。

《给外婆的一封信》点燃了历史文化学院的李辉煌思考的火花。作为新一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当将个人力量投入到文化创新的实践中去,以积极行动和先进思想为脚本,以灿烂的民族文化为根基,从生活中获取创意,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资源,创新形式,传播正能量,来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让世界听见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

“旋龙河连着坡,基础设施无着落,全靠肩挑和背驮;干部各搞各,经济很薄弱,人民群众牢骚多。”曾经的小村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旋龙村如今已经蹚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甩掉贫困村的帽子,在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黄帆、程彩乐、邓潇潇为我们娓娓道来,在旋龙村“三变”背后,是中国共产党永恒不变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当代年轻人跟孔乙己像吗?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的王玉媚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切入,层层推进。她始终抱着这样的决心:一时的困难不代表一生的失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人生应当广阔,没有下不来的高台,青年不必为自己贴上“孔乙己”的标签,“孔乙己”不是未来,知识本身才是永恒。

百年前,恽代英先生创办《中国青年》传播真理救国救民,百年后,华师学子奋力续写英雄精神。文学院的马倩、岑宛芳向我们讲述了华师校友恽代英的故事。虽先生已逝,但精神永存。恰逢百廿校庆,吾辈定当踔厉奋发!代代青年,笃行不怠。英雄精神,由我们续写!

外国语学院的刘静仪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现了120年来无数华师人一直坚守初心,心怀华师大爱,代际相传,点燃无数梦想火花的动人场景。她坚信,这些星星之火,定然可形成燎原之势,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贡献华师人的力量,彰显华师人的担当!

对于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与校园特色最好的概括,是它的校歌。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的陈佳杨带领大家随着歌声,伴着桂子花香,去追溯华师那百年历史的沧桑与变化。华师双甲子之际,我们仍然将唱起那作为我们精神图腾的校歌,传承着百年学府的文化底蕴。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郑怡雨、郑俊莹、伍玥为我们讲述了袁隆平院士的“种子”精神。华夏千年阅风景无数,稻田万千以种子期冀发芽。一人,一穗,一国,是对袁隆平院士一生最好的诠释。“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望吾辈青年,志存高远,以个人小梦,编织民族复兴中国梦,铸造欣欣向荣世界梦。继前辈之辉煌,营后代之盛世!

青春之心澎湃向上,青春之我热血向前。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的张佳欣始终坚信“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前路漫漫,唯有奋斗与奉献,愿你我永葆赤诚之心,为人民服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前进。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谢志成、张潇、岑茵茵通过70年前李征明从朝鲜战场寄往江苏宿迁的信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悲恸的故事。他们从英雄故事中获得力量,向我们传达出了“恰逢华师之百廿,难忘前人之泣血”的心声。吾辈华师青年,循着前辈足迹,当始终保留心怀天下的红色印记、追求卓越的奋斗印记以及“爱在华师”的文化印记。

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即使知道他们所选择的路途有多艰辛坎坷,也会义无反顾、奋勇直前。他们所经之处,有信仰和意志,有目标和方向,有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有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可心回顾百年党史、团史、校史,向我们展示了先辈们走出的一条条奋进、青春、传承之路。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杨萌、王欣悦、岳曈昕通过自己加入心心火义教之家志愿者协会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现了自己不灭的心火和燃烧的青春。她们愿意做一个守望者,以孩子的幸福为目标,守望一份童真。她们相信火苗有温度,爱也是可以传递的。她们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

说到忠诚,大家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文学院的马北雪、陈书涵、闫莉佳共同向我们展示了老校长陈时先生留学日本,欲寻进步之道的故事。忠诚是陈时先生的坚定无畏,忠诚是华师先辈的壮志热血,忠诚更是每一个华师人、每一个教育者向学术,向教育,向祖国做出的承诺。我们将永远铭记,陈时先生的胸怀大志,陈时先生的无私奉献,陈时先生的心系祖国;我们将永远铭记,近现代教育史上写下光辉篇章的每一位前辈!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的刘爱珍别出心裁,用语言为我们描述出至真至简的《百廿》歌舞,大家共同欣赏、陶醉其间。第一幕山河飘摇,使命觉醒;第二幕战火纷飞,血书担当;第三幕鲜衣怒马,青年有为;第四幕横槊立马,再舞新章。舞台的帷幕缓缓展开,历史的点点滴滴也向我们涌来。

薪火相传,师道永继,以先驱之名,铸中华丰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董仙、熊若伊、王丽媛通过英雄事迹追溯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建校历史。她们通过讲述陈振翠老师教育兴国,扎根乡村的故事传递出了老师无怨无悔的心声,最后,通过分享自身支教的故事,为我们再现了华师学子谱写青春华章的奋斗历程,学子们也终将带着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青春百年,光荣百年,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蔡沐琳、陈柳潮带领着我们一同穿过历史之门,一起探寻中国青年的百年青春记忆。有理想有信仰,青春才会发亮;有奋斗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百年归来仍是少年,我们是时代新人,要肩扛时代重任、勇立时代潮头,我们也是星火,微小之光,亦可以形成燎原之势。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秦一冉、黄静、张小凤通过一把特别的小矮凳,跨过二十年时空,越过华师二十年变迁,从百年校庆到百廿生日,和大家一同见证了一场独属于师范生的接力,目睹了一次独属于华师人的浪漫。一百二十年来,华师学子怀揣着“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校训,心怀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箴言奔赴千千万万个教师讲台。

同学们讲述了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在党的号召下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也激情澎湃地表示自己也要在广阔的天地中有所作为,把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
第六届“桂子新语”演讲比赛正值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恰逢华中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这次活动让同学们全面回顾了与华师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荣历程,也全面学习宣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此次比赛取得了良好效果,获得了学生与老师的一致好评。经过近三个小时的精彩角逐,共有3位个人参赛选手和9组团队参赛选手进入决赛。

第六届“桂子新语”演讲比赛决赛定于5月27日(周六)15点在九号楼6楼演播厅开展。让我们一同期待决赛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