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讯(通讯员 任佳琪 刘艺萱 喻莉津 周旺章 南贺智 徐榕微 陈怡涵 邹秦丹)江城桂香,秋意正浓;千里北上,求索新知。作为一座承载着千年文脉与时代精神的古都,北京不仅汇聚了顶尖的学术殿堂,更构筑起思想交汇与文化传承的高地。为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院际交流,10月18日至19日,文学院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班学子共赴北京,开展了一场异彩纷呈、博通今古的学术交流活动。
10月18日抵京后,基地班学子前往北京大学,开启首日学术交流活动。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学们聆听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周韧教授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杜晓勤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深耕语言学领域的周韧教授以“理解汉语语法特点,做好汉语语法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授课,力破语言学枯燥的标签,让同学们感受到语言学研究的趣味与魅力所在。在古代文学领域饶有建树的杜晓勤教授用自身的求学与成长经历,展开了以“立志、摸索、拜师、前行”为主题的讲座,总结了自己认真研读、意外成文、到学报发表的求知求学路,也对同学们的学习研究道路寄予了殷切期望。



在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同学们聆听了两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首场报告由语言所所长王厚峰教授主讲,他回顾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与重要成就,随后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系统阐释了大语言模型的技术特点、应用前景与现实挑战。王厚峰教授指出,技术革命在带来传统领域转型压力的同时,也催生着新的学科增长点与就业空间,关键在于主动把握交叉融合的机遇,实现人文与科技的协同发展。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博士后汪梦翔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生成词库理论及其应用”的专题讲座,汪梦翔教授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语料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生成词库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应用实践。讲座内容紧密衔接语言学理论与计算机前沿技术,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研究员、助理教授陆尧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通过现场讲解,同学们了解到实验室的发展历史与实验语音学的前沿研究方向,并观摩了相关实验设备。该实验室致力于融合科学手段与数字人文方法,开展一系列重大语言学课题研究,其宏大的科研格局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现代语言学已发展成为文、理、工深度交叉的创新领域,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

10月18日下午,同学们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进行观览。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和观看作家的简介与手稿等,同学们了解到了更多文学家的生平和文学贡献,拓展了现代文学课本和课堂之外的视野。从“鲁郭茅巴老曹”等文学创作者到朱光潜、钱谷融等文学理论者再到曹靖华、朱生豪等文学翻译者,从作品创作到理论建构再到跨语言传播,每一环都凝聚着现代文学家的赤诚与坚守。


10月19日上午,同学们前往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参观,共同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卜师霞教授带来的“《说文解字》与汉语词汇研究”的讲座。卜师霞教授结合当今的考古材料和更早的古文字形态,对照不同文献中的阐释义,深刻揭示了《说文解字》不仅是一本类似字典的工具书,更是证明五经词义真实性、巩固古文经典权威性的书籍。


讲座后,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同学们游览了初秋的北师大校园。京师广场的“木铎金声”传递着教育初心,陈垣校长、启功先生等人的塑像诠释着学者担当,“京师学堂”的牌匾印证着该校的历史传承。

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桂文亮,副院长吴述桥、陈蓓,辅导员周旺章、陈怡涵、邹秦丹分别参加上述有关活动。此次北京学术交流之行,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学术视野与科研思维的拓展,激励着同学们勇破学科边界,融人文之温度与科学之锐度,为成长为面向未来、堪当大任的拔尖创新力量而不懈努力。
审读人:桂文亮 吴述桥 陈蓓 李哲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