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预约 在线投稿

学生园地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学生园地 -> 正文

文科做学术的体会——记“明德”名家讲坛第六期讲座

作者:曹思量 麻栌月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0年11月17日

(通讯员 曹思量 麻栌月11月13日下午,“明名家讲坛期讲座在文学院201教室举办,本次活动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基地班主办,班导师王海龙邀请武汉大学教授李佃来与同学们分享文科做学术的体会。文学院基地班全体同学参加此次活动,王海龙担任活动主持人

本次讲座共分为主讲人讲解和答疑互动两个环节。讲座伊始王海龙向同学们介绍主讲人并就本次讲座的形式、要求和目的进行了简要说明。主讲人李佃来先将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理工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向同学们揭示出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抽象力的方法,是一种理论反思的方法”。接着分“读”、“想”、“写”三部分向同学们讲述他做学术的感想。

首先,李佃来强调了“读”的重要性。他提到广泛的阅读有利于人文学科的学生培养较高的学识素养,并建议同学们保质保量地研读原著相关研究性著作。针对原著的阅读,他特别提出要注重对框架结构的把握;针对如何选择研究性著作,他则提出了“关注学术前沿”和“关注具有标志性的著作”的建议。

接着,李佃来提出“想”作为读书的延伸,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推动力他向同学们解释道:“‘我注六经’作为对原著的基本研究固然不可或缺,但‘六经注我’的原创精神对于形成自身的学术理论才是至关重要的。”他还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走路思考的习惯,以身作则倡导同学们多读更要多思。

随后,李佃来就“写”这一部分介绍了其对思考的辅助性作用及相关实用方法。他提出若不及时记录思想的闪光,那么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平时依靠阅读积累素材,想到的随时写下去”,李佃来的许多学术著作,正是脱胎于他手机备忘录上随手记下的草稿。

最后,李佃来向同学们讲述了做学术的价值并给出了一些建议。他提出学术研究能帮助我们形成逐渐明朗的人生框架。对于将来从事其他工作的学生,学研究所具有的延展性和类推性也会使其受益终生。

主讲人讲解环节结束后,进入了答疑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参与,任洁同学提出了如何紧跟学术前沿的问题李佃来作为自身领域的“带头人”向同学们分享了他出席研讨会掌握学术前沿最新动态的经验,他建议同学们深入了解学术界发展动态、保持阅读核心期刊的良好习惯。

讲座结束后,接受采访的王靖雯同学表示:“李佃来教授亲切的讲述解答了我关于做学术的困惑和疑虑,使我明确了走上学术之路的基本方法以及培养做学术的意识的重要性。他从容而又富有条理的讲解也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学术大咖的魅力,这次讲座来得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