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魏珍妮 吴昆成)11月13日和14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文学院师范生训测部承办的部属师范院校中文学科首届“互联网+ 未来语文教师教学技能交流展示会”华中师范大学预选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行。文学院副院长王洪涌,副教授郑保纯、陈秀玲,讲师黄甜甜和19级辅导员陈若千出席了11月13日晚的线下比赛;在14日上午的线上比赛中,新增评委讲师张筱南和嘉宾18级辅导员汪青。在主持队施家靖的线下主持和蒋馥霜的线上主持下,本次选拔赛正式拉开帷幕。
第一组选手17级胡祉玥就“信息时代下的语文教师素养”进行即兴演讲,在精彩展示后,随即开始试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她将其与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联系,并融入自身想象具体讲述课文表现的悲凉情感。随后,18级汪李露茗在其演讲中谈到了语文教师应具备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在她试讲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时,用“立”字的甲骨文结构来分析文章的论证框架,颇具新意。第三名选手张吉平则采用了生动的课堂互动方式来讲解这篇文章。
第一组选手展示完毕后,文学院讲师黄甜甜肯定了选手们对文本的充分解读和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同时建议选手们选取合适的授课小专题,把握合理的授课节奏。

随后,第二组的18级选手谢晓雯用表格的形式带领大家梳理《劝学》的文章结构,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引人入胜。接下来的17级选手沈炎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主旨发表了演讲,她引用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提出语文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并对《反对党八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
在评委点评环节,副教授陈秀玲对选手们的演讲提出具体建议,指出表现力、句式等因素在演讲中的重要性,鼓励选手们多加练习,再接再厉。
接下来上场的第三组选手17级马乐飞从视野、独立思考、情感与理想等方面谈到了她对“语文教师应具有的人文情怀”的见解。并且,她在试讲中分析了《故都的秋》蕴含的悲凉美,将其与杜甫的《登高》一诗进行对比,使之上升到审美价值的艺术层面。随后,18级谷雨竹深入剖析《百合花》的语言精妙之处,带领同学们默写、仿写,体会语言的魅力。第四组选手18级何珠婷、冯静都赏析了《百合花》的细节描写,帮助同学们品味文学之美。
线下比赛精彩纷呈,线上比赛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11月14日上午八点,预选赛在线上以腾讯会议的方式继续进行。
第一组选手17级高晨译丹在演讲时提出思辨性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两个语文教学思考,并在后面试讲中引导同学们从《故都的秋》中探寻文化、享受秋味。17级陈琼琼则分析了《百合花》的战争悲剧,探究文章背后的历史时代特征,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接下来,第二组选手17级梅欣怡从多感官描写和以动衬静角度具体分析《故都的秋》的“静”。随后,17级选手宋喆立足于物象,阐发了《百合花》中的环境、人物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考方法。

在点评环节中,张筱南老师着重提到授课流程的问题,建议选手们授课时进行课文朗读,完善语文教学。评委点评结束后,比赛继续进行。第三组选手张光敏带领同学们从悲秋传统、作者人生经历方面思考《故都的秋》悲凉的原因。接着,17级胡兰心由细节入手,阐释“百合花”在课文中的象征含义。而17级选手彭佩剖析了《反对党八股》的比喻论证,层层深入,让同学们体会论证的思辨性与逻辑性。
最后一组的17级选手季予迪依据文章中的“不如”“非”等否定词对《劝学》进行解读,并引导同学们从课文中积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接着,17级付静婷着重分析了《劝学》中的比喻论证的类别、形式和作用,同时运用Focusky辅助教学,让人眼前一亮。
在全部选手展示完毕后,经评委们评审打分,17级季予迪、付静婷、胡祉玥以及18级谷雨竹获得一等奖;17级宋喆、梅欣怡、陈琼琼、唐艺文和18级谢晓雯、汪李露茗获得二等奖;17级代燕梅、高晨译丹、严敏、张光敏、胡兰欣、史琼、彭佩、马乐飞、杨娟、沈炎和18级黎沅堃、何珠婷、冯静、张吉平获得三等奖。

活动最后,由副院长王洪涌进行总结。她表示对选手们的文学素养和教学技能充满信心,对她们的普通话、板书、教案编写等基本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倡导选手们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互动和引导。从过去到现在,从此刻到未来,语文教学将在互联网时代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语文教师也应借互联网之利去开创崭新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