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期间,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韩国高丽大学人文社会数字融合人才培养事业团、韩国外国语大学文化与科技融合学院、韩国汉阳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韩国社团法人亚洲文化创意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未来人文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第十四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在韩国济州成功举办。会议旨在联合全球学者共同探讨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人工智能对文学话语的影响,探索融合叙事想象力与道德批评力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创新发展路径。来自中国、韩国、英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家的两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
文学院苏晖教授、谢超副教授受邀出席会议,并作大会主旨发言或担任分论坛主持人。文学院博士生潮莉、李鹏山、何君霖参会并作分论坛发言。

会议现场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英国国家学术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聂珍钊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文学与伦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连接二者的桥梁,立足特定历史文化语境,探究人类的伦理选择过程及其启示。当下是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人类选择、挑战传统伦理框架的时代,期待着文学伦理学批评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理论张力与生命力。

聂珍钊教授作开幕致辞
韩国高丽大学文学院院长、日本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浩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由聂珍钊教授创立的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推动东亚乃至全球人文学科话语体系生产与传播的关键枢纽。本届年会继续聚焦技术理性遮蔽下的人文价值基准,进一步探索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深化文学本质及伦理复杂性认知方面的革新潜力。

郑炳浩教授作开幕致辞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苏晖教授在题为“人工情感智能体:文学创作与伦理挑战”的大会主旨发言中指出,“人工情感”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使机器产生类人情感,并与人类进行和谐交互的研究领域,“人工情感智能体”通过模拟、质疑甚至超越人类情感,成为人类自我认知的镜像和创作者剖析人性、伦理与技术边界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写作的发展,人工情感智能体已由文艺家的想象转变为创作主体,使文学情感呈现出作家情感主体、人工情感主体与读者情感主体多向交互的格局。苏教授指出,我们在肯定人工情感技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可能性的同时,应在情感认同、行为主体责任归属以及数据隐私安全等方面加强伦理引导,使其真正体现科技发展和科学选择的进步意义。

苏晖教授作主旨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谢超副教授主持会议第十场分论坛,并在题为“生态伦理与伦理选择”的发言中指出,生态伦理的重点是探察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的道德地位以及人对自然的态度正当与否的标准等,因而与伦理选择有着诸多的重叠和交叉之处,并提出了生态伦理与伦理选择的三个交汇点,剖析了生态伦理在人的伦理身份、伦理环境以及伦理教诲层面展现出的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生态伦理与伦理选择的交汇为重审人在生态危机中的主体地位、人与科技的伦理关系以及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未来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和启发。

武汉学者合影
文学院博士生潮莉、李鹏山、何君霖分别参加第十一场、第四场、第十六场分论坛。潮莉以“《玩偶之家》家庭空间中的双重伦理困境”为题分析了易卜生在作品中对男女主人公双重伦理困境的展现过程以及对其根源的思考;李鹏山以“跨文化伦理:生成语境、理论建构、批评范式”为题阐释了“跨文化伦理”作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拓展术语的理论脉络与应用路径;何君霖以“医学伦理批评的范式探索”为题探讨了“医学伦理批评”这一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历史萌芽和实践可能。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秘书长、浙江大学杨革新教授在闭幕致辞中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正驱动文学批评方法重大转型的当下,人类批评家应发挥其独有的情感共鸣能力、精微的伦理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美学体悟能力,在人工智能的复杂挑战中凸显自身的核心地位,并在结尾以“君子和而不同”高度评价本届年会上学术观点的多元碰撞和交融。

杨革新教授作闭幕致辞
最后,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秘书长、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宣布第15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由杭州师范大学承办,诚挚邀请海内外学界同仁于2026年相聚西子湖畔,再次共襄盛举。
审读人:桂文亮 李哲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