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世丽)3月13日中午,2019级“卓越筑梦计划班(以下简称筑梦计划班)”于文学院317教室开展“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测评的方向调整与工具设计”讲座观摩研讨会。本次会议由筑梦计划班第一小组承办,林婧雯担任本次会议的主持人。

活动伊始,主持人详细介绍了活动要求与活动方式,随后全班共同观看由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带来的讲座。

本次讲座的主题为“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测评的方向调整与工具设计”。郑桂华老师从高中课标和语文高考两个方面,带领大家解读考试试题。郑老师指出,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中高考试题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广大语文教师可以从试题入手,通过研究中高考试题,进一步理解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考试和语文教学的深层内涵。

整场讲座,郑老师以“案例+学理”的方式进行,并结合北京上海等地的中高考实例,说明语文测评方向调整不断朝着“素养”方向发展。同时郑老师认为这种变化就国家层面而言,最先通过中高考改革中课程标准对测评的规定与建议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认真研读课标,不断跟进课标的变化与发展。
观摩结束后,各小组就该讲座内容提出疑问,经讨论后任选一个问题回答。针对第五组提出的“地域因素融合试题创新”现象,第二组从命题情境、文化素养、知识能力三个方面认可融合的创新性,并提出融合可能产生的问题。第三组对郑老师论文中分地域调查的方式提出疑问,第五组查阅原文后对比区域差异。第四组对“高考命题中基础知识题与能力素养题的占比”提出疑问,第三组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指出两者形成融合关系。第二组对“如何平衡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和测试参考答案的相对固定性”提出疑问,第一组就参考答案如何完善提出建议。第一组以2019年嘉兴市中考卷为例对情境化命题进行发问,第三组从体验感、题目内容和数量的角度进行分析。


最后,活动进入颁奖环节。经公平公正公开的投票,第五组获得“最佳提问组”,第二组获得“最佳回答组”,由承办本次活动的第一组成员为获奖同学颁发奖状与奖品。

本次观摩活动为“筑梦计划班”的同学们带来了前沿的语文学理知识,使其认识到考试不只是在考学生,更是在考老师。这需要未来的一线教师们认真研读课标、研究试题,摸准出题命脉,真正跟上语文核心素养下语文测评的方向调整,逐渐学会利用工具设计,以课标为纲,培养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