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学生园地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学生园地 -> 正文

第九期“明德”名家讲坛:志业、习惯与生存能力

作者:张棋琪 付杨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2年05月17日


(通讯员 张棋琪 付杨)为推进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帮助文学院2021级基地班提升社会生存的能力、找准学术研究的方向、描绘未来人生的蓝图,513日下午,文学院“明德”名家讲坛第九期在文学院三楼报告厅317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诚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三夕教授,以“志业、习惯与生存能力”为主题,与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2021级基地班同学进行交流,基地班班导师苏小露担任主持人。

讲座伊始,苏小露老师介绍道,张三夕教授在古典文献学、文化传播学、中西思想史等多方面造诣颇深,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讲座感受学脉传承,了解文学院的传统。

张教授首先向大家讲解了自己的生活经历、研究领域及出版著述,然后分别从志业、兴趣和生存能力三方面对基地班同学未来大学四年的规划提供建议。


“志业方面,张教授引用《汉语大词典》“志向与事业、专心于职业”的解释,勉励同学们传承职业精神,增强人生使命感。张教授强调“志业”对于生涯规划的基础作用,分中小学教师、高等院校教师、创业等三个方向,为同学们明确未来规划。张教授还提出,同学们应在了解专业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选择感兴趣的、有利于人生的精选通识课程,从而发挥通识教育对专业学习的积极作用

养成良好习惯是增强生存能力的重要支柱。张教授从时间管理习惯、提高效能习惯和规律生活习惯三方面,为同学们培养良好习惯提供指导意见。他认为,时间管理的要点在于分清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并结合自身经验,建议大家采用“年月日备忘录”的方法,设计日程规划,防止出现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的情况。另外,他还推荐大家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用记流水账的方式为人生制作一份可回忆、可复制、可检索的备份,打造个人生活编年史。


短暂休息之后,张教授为同学们该如何在大学生活中训练生存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同学们在身体方面需要有健全的体魄,在思想层面上应学会专注于思考。其次,在自媒体泛滥的信息时代应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以提高鉴别能力。再次,人生充满了不同的挫折,同学们应学会面对挫折。最后,提高风险与保险意识、加强止盈与止损意识。而对于当前社会中“躺平”与“内卷”这两个热点词汇,张教授站在个体被动选择权力的立场,表示理解与适当尊重,但不赞成这两种状态。他认为,此二者既容易导致内向群体转化为“抑郁症”,又不利于民族精神的振奋,易滋生惰性,难以脱贫。因此,他提倡“保持人与世界的肯定性关系”的人生观,勉励参会同学在未来某一时段陷于“躺平”和“内卷”状态时,应尽快“站立”和“外拼”。


在交流解惑环节,对于吕颂恩同学提出的尽早选择志业方向并为之努力与稍晚选择以立于更大选择空间的矛盾点,张教授提议,有志读研的同学们可在大一对各专业有基本了解后,在大二根据兴趣选择大概的读研方向,而这个方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讲座尾声,张三夕教授以朗诵他喜欢的作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方式寄语与会同学,勉励大家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文学院文献学方向罗昌繁副教授总结道,面对当前考研人数增多、难度增大的巨大竞争压力,视野广阔的本科生需要明确目标,为之奋斗。此外,在座同学还需要多学习社会礼节,注意在人际交往中的礼貌。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都受益匪浅。文学院2021级基地班班长舒瑞表示:“‘读最古老的书,过最现代的生活’,张老师此番言语打破了我们对古典文献学者的刻板印象。他平易近人,从志业、习惯与生存能力三个方面与我们展开交流,其对生活与事业的认识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明白了未来大学四年应该想好从事的事业,规划好时间与生活,不废光阴。与此同时,我有了坚持写日记的动力,也有志于打造健康的身心,享受生活中的自律与美好,让人生显得充满诗意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