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预约 在线投稿

学术研究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来听!纪录片《众手揎哗》导演映后心里话

作者:王一好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5年09月17日

文学院讯(通讯员 王一好)9月14日下午,纪录片《众手揎哗》公益放映及导演映后谈活动在文学院北楼一层报告厅举行。该片首次以中国手语为主要载体,记录了2018—2023年间对武汉、南京两地聋人及其听人家庭成员的访谈片段;从个体生命故事出发,真实展现当代中国聋人的生活处境,并激发观众探讨手语文化、代际沟通、科技伦理等议题。此次活动由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杨晓帆老师主持,影片主创团队章玉萍、崔竟、孙晓婷、顽真到场与师生展开交流,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王雪松、窦金龙、黄馨怡老师,民间文学教研室胥志强老师出席,来自校内外的近百名观众观影并参与讨论。

映后,主创团队就影片创作过程、中国特殊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聋人信息获取、语言表达权利及听觉辅助媒介技术等问题,与现场观众交流。谈及创作初衷,联合导演、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章玉萍表示,影片旨在帮助听人理解聋人的生命史,纪录片制作虽然缘起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但访谈过程恰恰纠正了最初由听人视角出发的研究预设。联合导演兼制片人、“守语者ProSigner”联合创始人崔竟强调,拍摄和展示聋人的真实生活是前所未有的尝试,也期待能有更多人主动记录身边聋人的生活。联合制片人孙晓婷认为,影片并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希望能引发观众对聋人困境的关注,并进一步探讨社会支持体系的缺口与可能性。活动现场,语音转文字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交流,听人顽真以口译同传和补充信息的手语翻译形式促进现场的沟通,更彰显聋听协作的重要意义。

王雪松老师分享了自己曾在特殊教育领域学习、工作的经历,提出了随着聋人教育形式的不断变化,如何让听人与聋人“双向奔赴”的难题。杨晓帆老师表示,本次放映不仅意在增进对聋人群体的理解,更强调任何实践活动中沟通与对话的重要性;文学的力量在于叙事,文学专业的同学更应主动探索语言及叙事的多样性问题,在对“社会脚本”的遵循中,激发个体生命故事的创造力。

现场讨论氛围热烈,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积极提问、并主动以手语与主创团队进行交流。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审读人:桂文亮 李哲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