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预约 在线投稿

对外交流

教师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对外交流 -> 教师交流 -> 正文

北师大钱翰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座

作者:李贺文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19年05月13日

 (通讯员:李贺文)自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后,我院一直致力于响应学校的号召,加强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推动文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5月11日,应文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钱翰教授在一楼报告厅做了主题为“近现代以来中国之镜中的他者形象”的讲座,由我院胡亚敏教授主持。钱翰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法国法兰西学院访问学者,同时也是《文化与诗学》期刊的特约审稿人。

 在讲座当中,钱翰教授对“外国”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变迁做了一番梳理。他首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外国”是一个频繁被使用的词语,但我们却并不是在它的本意上使用它的。因为,外国的本意是指“其他的国家”,而在近代中国的语境当中,外国一词往往被窄化为专指那些“在整体上或某一方面比中国更具有优势的国家”。

 为了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钱翰教授对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的华夷之辨经历了一个从“崇华贬夷”到“自认为夷”的过程。早期的华夷之辨是以血统为标准的,炎黄子孙为“华”,非炎黄子孙为“夷”;后期的华夷之辨则以文化的优劣为标准,文化更具优势者为“华”,劣势者为“夷”。近代以来,中国认为西方文明更具有优势,所以“自认为夷”。因此,“外国”就从一个中性的专有名词,变成了一个包含价值判断的概念。

 最后,钱教授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此做了总结。他指出,我们都是在自己所树立的镜像当中认识自己的,在社会关系中,这个镜像就是“他者”。通过对外国这个“他者”的分析,让我们对中国自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钱教授也提醒我们,中国除了自己构想的大同世界之外,能否找到一个可以引为镜鉴的“他者”,保持对自己的自省意识,是中国将来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讲座结束之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举手提问。胡亚敏教授也进行了简要评析,她充分肯定了钱翰教授的思考,并给予了高度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