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对外交流

学生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对外交流 -> 学生交流 -> 正文

【赴台交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台湾中原大学交流小队简报(一)

作者: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18年07月08日

 这次赴台湾中原大学交流小队共16人,由文学院副院长魏天无老师,17级辅导员王多老师带队参与。初到台湾大家都感受颇多,在校园中和各位老师以及志愿者的深入接触都收获了不少,对于台湾也多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希望通过这次交流我们都能够真正认识和了解台湾。


台湾初体验

 (通讯员:陈怡俊)台湾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小巧,有句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台湾再合适不过。台湾不像内陆的武汉、重庆这样的城市,一接触就能感受到它独特的城市内涵与风貌,台湾是需要我们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探寻才能发掘到它真正的美之所在。第一天晚上逛中原夜市的时候,我能体验到属于台湾特有的喧闹,这喧闹并不是惹人厌烦的聒噪,恰恰相反,这一份特有的喧闹给桃园市增添了属于人的气息。喧哗的街道,流动的人群,闪耀的霓虹灯无不炫人眼目,看起来是尘世的喧嚣,但这繁华底下却是以秩序为底子来书写这人间的绚烂。热闹的小吃街看似拥挤,但里面却又蕴藏着它亘久弥新的生存法则,小吃街的内里自有其严格的规划与作息时间,摩肩接踵的街道寻不见一个垃圾桶,但街面却又干净整洁得出奇,着实罕见。如果说中原夜市是桃园“动若脱兔”的一面,那么我想中原大学的校园则是桃园的另一面,它带给我的是一种“静若处子”的感觉。

 中原大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校园里的树,不仅仅是高与大,还有明显的岁月打磨的痕迹,这校园里的每一棵树,都仿佛是这所学校的一个代言人,含蓄的向我诉说着它的过往。在这里多遮天蔽日的大榕树,正所谓“古榕伴清流”,中原大学就恰似这一股清流,在天人物我的和谐之中处变不惊。“学生的光,老师看得见;老师的光,上帝看得见。”这是中原大学一直秉持的人文理念,尊重自然与人性的尊严是中原大学一直在坚持的东西。从“怀恩楼”和“张静愚图书纪念馆”的命名就可以想见这所学校里浓郁的人文情怀与人文气息,走过一个甲子的“怀恩楼”仍旧矗立在原地默默守护着它的学子,对于学生来说“怀恩楼”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教学楼,它更是中原大学开始的标志,代表了他们心中燃烧的热血与希望。“张静愚纪念图书馆”也同样是他们心中的骄傲,不能忘记先辈们的辛苦坚守,没有张静愚校长的开创,就不会有今日之中原大学。时光掩映处,是信、望、爱的力量使得这所学府获得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在这里令我感受颇深的还有其“三创”氛围即“活用创意” “激发创新” “迎向创业”,尤其是在商业设计学院真真切切地体会了“idea”的真正含义,哪怕源自一瞬间的冲动,只要付诸行动也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只要敢想敢做,一切皆有可能。

 我所领略到的台湾是小巧精致,含蓄隐约的。它仿佛一个娓娓道来的小故事,虽是短小,但却需要耐心体察其内在的细节与曲折绵妙。也许台湾还隐藏着许多没有被我发崛的“小秘密”有待我的探访,我也希望这次的台湾之行能够让我真正揭下它神秘的面纱。


初次的榕树大道

 (通讯员:李欣朋)今天是来中原大学上课的第一天,夜色里的校园隐于一片静谧之中。天上有星光,远处有人间的万家灯火。那星星点点的微光在黑夜里明灭着,蝉鸣和虫啼在耳畔鸣响,一股不知名的幽香,淡淡地在风中飘散,若有若无,不时袭来。我想我将永远此时此景,日后只要动念搜寻,这一点星火,便会瞬间光芒万丈。

 几年前开始看简嫃和蒋勋的散文,并为此深深着迷,心中记住的多是他们笔下描写的台湾、歌咏的情怀。今天是在中原大学上课的第一天,也是正式感受这里生活的第一天,我想我会用自己的心描绘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用自己的耳朵倾听属于台湾的独特声音了。

 中原大学的校园里以榕树居多,行走在路上,放眼望去,一片葱郁的绿意便扑入眼睑,阳光从树缝中能够洒落大片光影。它们根如蟠龙,皮若裂岩,如百岁老人捋着长须。行走其中,惬意之感,妙不可言。

 在这里感受最深刻的是上课时自由的氛围。在课上,老师很重视学生的合作和讨论,我们无论多么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可以得到老师的赞扬。这正是我所期待的课堂。以前上课,如果要回答一个问题,总是会提前准备很久,或者要鼓起巨大的勇气,才敢站起来才敢开口。但是在这里的课堂上,开口提问就变得轻松了起来,不需要什么顾虑,可以各抒己见,可以提各种各样的问题,语言只是自然地就流淌了出来。

 上午的课上,李尚谦老师给我们解析了当代摄影创作,我们了解到了创作的过程是由一连串的步骤组成的——“想法,目的,手法,计划,执行,制作,呈现,记录”,老师尤为强调了“想法”和“目的”,这也是当代艺术家创作时所注重的,接下来,我们又从Gregory  Crewdson 、张乾琦、Diane Arbus 、Phillip Toledano 和PATSAN中,了解了编导式摄影和纪实摄影。老师展现出张乾琦的一幅画让我们对其“描述,诠释,评论”,并告诉我们观看摄影作品的方式。通过一幅幅作品,我感受到了老师所说的“摄影中有无限的可能性”,摄影与文学真的是相通,都是在捕捉、在记录细节与瞬间,好的文学、好的摄影呈现出的都是直指人心的东西,可以让人感同身受,深深共鸣。

 下午的课程是冯径无老师给我们介绍蓝晒显影的相关知识。回想起下午上课时的情景,不禁又闭目重温,美好之感快要从心中满溢而出了。上一次采集叶脉和花瓣做标本是在三年前的春天了,那时深感时光不再,想要用春天的气息留住流逝的记忆。如今也是。我将永远记住这夏日午后,在草地里找寻松果和三叶草的时刻,记住在相片纸上刷写显影液的时刻,记住羽毛和花叶在纸上留下印记的时刻,记住在暗房里冲洗照片的时刻,记住蓝色一点一点从纸上蔓延出来,摇曳出无限烟波的时刻。能亲手进行创作并看着自己的作品成型是一件欣喜和愉悦的事,无限美丽的火焰从中击迸而出,给记忆镀上了纯然的光泽。

 晚上的晚宴欢乐难言,这是继昨天接机后再一次感受到了台湾小伙伴的热情好客。通过游戏的方式感觉真的能够能迅速拉进大家的距离,经过一晚上的互动与欢笑,我的心在向他们迅速靠近,已有归家之感。后来就连老师也加入了我们的游戏中,变得前所未有的亲和与可爱了。

 晚宴后台湾小伙伴还带我们去学校旁边的夜市走了走,行经一个个摊位前,热腾腾的气味扑来,一阵现世欢喜。路旁许多呼啸而过的机车少年们,带动了潮湿的空气。在台湾的这样的夜里,我想记下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每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将它们悉心折叠起来,永久收存于记忆的角落之中。


台湾摄影之行——会说话的照片

 (通讯员:覃思锦)此次赴台参营的主要地点——台湾中原大学,是一所设计系很出名的学校,华师文院小分队将在接下来的几天在这里体验一把不一样的摄影创作之旅。而经过昨日到达后半天的休整,我们于今天正式开始了此次交流学习的第一课——李尚谦老师的“解析当代摄影创作”和冯径无老师的“认识蓝晒显影术”。

 大谦老师和径无老师真的超级可爱而且特别随和,课堂氛围就像朋友间的对话一般,原本深奥的理论知识被他用诙谐的口吻解释得生动易懂,我这个摄影菜鸟也仿佛找到灵感一般,学会去发现摄影背后的故事。

 由于我们是文学院的学生,两位老师还特别注意为我们文学院的学生解释写作与摄影同作为艺术手法的内在联系,原来摄影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写作相似,都讲究“现实”与“真实”的区别,那摄影也不是现实世界的完全重现,而是摄影者对于现实的有选择性反映再加入一部分以现实为基础的真实性虚构,其拍摄内容的展示以表达自己的声音为目的,譬如黑白照片,就是在色彩上对现实的虚拟,从这点看很类似于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写实”与“纪实”的区别。除了很专业很理论化的知识外,老师还分享给我们很多实用性摄影技巧。譬如,再烂的照片只要剪成正方形,再调成黑白就会瞬间高大上起来……

 下午径无老师带我们实际DIY了一把现在已不再普遍使用的“蓝晒显影术”,整个过程就像电影里面演的那样炫酷,拿着夹子摆动着流水下的照片时,真的感觉自己蛮像艺术家的。

 经过一天的学习,又再次认识了原本熟悉又陌生的摄影,摄影创作和文学创作一样,都是经过思考的、有目的的艺术创作都是传递创作者目的的工具,因而需要严谨的计划与逻辑,而绝非简简单单地按下快门。也许在你面前呈现出来的是一张小小的照片,但是一张优秀的照片背后一定有摄影师付出的巨大心血,或许是Gregory Crewdson动用吊车打光,建设一整条街道布景的“编导式摄影”;或许是张乾琦深入在美华人内部,和他们一起感受生活心酸但依然保持对梦想的执着;有也许是Diane Arbus为了一个微小的表情,可以成百上千地去挑选,只为展现“畸人与贵族”的终生理念……摄影是一份神圣的工作,如同文学创作一般漫长而复杂,为时代展现真实;摄影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同作家一样是思想与艺术的缔造者。相较于拍摄技巧与拍摄手法,想法和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一张照片,一段声音,一个故事,让你的照片为你说话。


幸福的开始——迎新晚会

 (通讯员:崔宏宇)自昨日清晨带着忐忑和憧憬坐上大巴车起,到此刻已度过了近两日的时光,这两日的时光里,心情的起伏像心电图般起落。记忆里的东西总是美好的。蓝天、白云、晨风、落日……还有热情细心的台湾志愿者同学。在飞机降落前的一个小时里,我设想过很多种他们可能的样子,但见到他们之后,他们的细致周全和热情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今晚的迎新晚会。

 昨晚的迎新会真的是惊喜连连。我的第一感受是温暖。昨晚,完成蓝晒作业后,我们被带到进行晚会的地方,一进门,印象派油画般的黄色的灯光就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让已经很久没有回家的我突然找到一种安心的感觉。在简短的老师发言后,我们开始进行晚餐。我的第二感受是开放。我们饭后再坐公主养成的游戏时,每个人都非常非常的开心,不会有人拘谨,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被拉得很近。游戏非常的有创意,并且每个人都非常放得开。接着,我的第三感受仍然是温暖。我们一起为生日在七月的同学们过了生日。这让我觉得非常的感动。身在异乡求学的我们在生日之时常常会更加想念养育我们的父母,而能够抚慰思念的心的最好方法就是陪伴。能有一群人陪伴在我们身边一起纪念这样特殊又珍贵的日子是何其幸福又幸运的一件事。开心、温暖、幸福,交织在一起,是我对今晚最深的感受。

 在台湾,有一种很强的环保意识,垃圾分类非常详细。一般垃圾、纸容器、塑料类、纸类、铅铝类,每一种垃圾都有自己合适的归宿。这种方式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每个人多付出一点点力量就可以给生态环境减轻很大的负担。很惭愧的是,一直以来,我只会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甚至有时看到垃圾桶内的垃圾放置很凌乱时,自己也会随便丢垃圾。晚餐结束时,在志愿者同学的帮助下,我们进行分类放置垃圾,让我觉得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但对于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我想,我们需要思考的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不仅是政府,不仅是企业,还应当有我们每个公民。

 夜已深,幸福的一天即将结束,期待未来的台湾时光里,我们可以遇见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