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教研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教研天地 -> 正文

第十期“明德”名家讲坛:“新媒体时代《红楼梦》的生产与消费”成功举办

作者:韩林妍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2年12月18日

(通讯员 韩林妍)20221216日晚七点,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许苗苗博士作客第十期“明德”名家讲坛,为同学们带来以“新媒体时代《红楼梦》的生产与消费”为主题的讲座。此次活动在腾讯会议上举行,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基地班主办,基地班全体同学参与此次活动,基地班导师王海龙主持。

讲座伊始,许苗苗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古代文学经典《红楼梦》的基本内容,并提出《红楼梦》逐步转型成为渗透国民集体记忆的文化情结。随后借助《红楼梦》网络话题数据向同学们说明了新媒体时代下《红楼梦》热度不减,并梳理出“文学经典→文化情结→创意之源”的发展轨迹,由此引出本次讲座的四部分内容:《红楼梦》的媒介转型、《红楼梦》的网络生产、全媒体时代的产消合一、《红楼梦》跨媒介转型的意义。

在《红楼梦》的媒介转型部分,许苗苗教授对《红楼梦》的传播媒介进行梳理。十一个手抄本出现较早,但其中也存在些许谜题。1791年,程伟元首次将一百二十回本活字印刷出版,推动了《红楼梦》在印刷和刊刻上的广泛传播。如今,《红楼梦》已进入“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表明《红楼梦》不再是单纯的文学趣味,而成为文化素质的指标。随后,连环画、舞台剧、剪纸、雕塑等多种传播形式的出现可以说是《红楼梦》传播的一大突破。现今网络上关于《红楼梦》的主题论坛、网络原创等内容更是说明了媒介的多样化与《红楼梦》的大众化发展。

在《红楼梦》的网络生产部分,许苗苗教授主要介绍了《红楼梦》的同人创作。首先,许苗苗教授借《甄嬛传》《庆余年》等作品说明现今网络文学创作中仍有对《红楼梦》的借鉴。接着,许苗苗教授通过多部同人作品揭示出同人创作的内核是想象力与白日梦,集中表现为不关注读者,更注重表达的快感和自我的流露。同时,许苗苗教授将同人创作的主题概括为爱情和事业两大类。最后,许苗苗教授对同人创作跳不出通俗言情老路的原因进行详细阐述。

在全媒体时代的产消合一部分,许苗苗教授借助B站视频着重对视频剪辑的代入感和弹幕文化进行阐释。对于一系列“手撕怼人名场面”的出现,许苗苗教授强调这是网民将现实矛盾投射在网络中,并通过代入感来达到安抚效果的手段。同时,弹幕作为互联网的公共空间也为观看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

在《红楼梦》跨媒介转型的意义部分,许苗苗教授将印刷媒介传播与网络媒介传播进行对比,强调印刷媒介传播是单一中心、寻求确定性的,而网络媒介传播是“多向—互动”式的。对于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创作,许苗苗教授认为“《红楼梦》要迎接新媒体,介入新传播过程,拥抱新的受众,参与新的媒介内容,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许教授讲完后作为与谈嘉宾的黎杨全教授和肖祥副教授分别进行了富有启发的交流。黎教授首先肯定了许教授关于网络文学与当代社会群体心理关系的研究的独到性,并就“网络生产多元化与创作内容同质化的关系”问题与许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肖副教授则充分肯定了许教授以《红楼梦》为切入点来研究新媒体时代经典文本生产与消费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并且就印刷时代与新媒体时代的文本的经典化的问题与许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谈环节结束后,答疑互动环节就开始了。基地班同学冯静远积极提问,许苗苗教授耐心解答并予以指导。最后,班导师王海龙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并建议同学们在以后的论文写作中要注重问题意识,在研究过程中既要有文本事实支撑,又要结合理论进行阐述。至此,第十期“明德”名家讲坛圆满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