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讯(通讯员 汪昕菲)5月8日晚,著名非虚构作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灯在文学院一楼报告厅为华师学子带来题为《个人经验如此结实——以<我的二本学生><去家访>为例》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杨晓帆老师主持,郑保纯老师与谈,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严辉、窦金龙、王仁宝、黄馨怡老师出席,近百名同学到场聆听。

黄灯老师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谈到非虚构写作的出现和意义。以往被忽略的群体在非虚构文学中被赋予了表达的尊严,他们内心的挣扎、迷茫,个人生存的无力、困顿,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等,都在个人视角中被真实呈现。而文学唯有实现对人心的照亮和体恤,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杨晓帆老师提到,黄灯老师的写作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点展开的,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黄灯教授说,这正是她“非写不可”的原因。由下岗工人到文学博士,当自己的人生轨迹与今日二本学生的成长困境相互映照时,促使她以“时代红利受益者”的视角审视当代青年命运与中国教育制度。她强调,直面个人经验是真实写作的起点,因此她在创作前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既反思如何直面自己的农村出身与底层经历,也致力于体察课堂中二本学生的生存境遇,通过贴近具体生命个体的真实困境,在个人观察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教育产业化进程与青年群体命运之间的复杂关联。
与谈人郑保纯老师提到,“织体”有“结”,黄灯老师的非虚构作品不仅胜在个人经验提供的素材,也将底层生活经验和知识分子的学养结合起来,才使《我的二本学生》突破个体叙事范畴,在个体生命的多样性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之间往复对话,生发出堪比《史记》的品格。

黄灯老师真诚的讲述与充满激情的语言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学生们踊跃提问,就自己的人生困惑、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得、文学写作的方法等,向在场老师们请教。黄灯老师耐心分享了自己的观点,鼓励大家要“有热情,爱生活”。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审读人:桂文亮 李哲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