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预约 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教研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教研天地 -> 正文

清华大学曹莉教授应邀来我院开展讲座

作者:华欣蓓 余茜来源:文学院 阅读次数:日期:2025年11月06日

文学院讯(通讯员 华欣蓓 余茜)11月5日,剑桥大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曹莉教授应邀来文学院作了题为“文学批评的功能与未来:从阿诺德到赛义德”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文学院苏晖教授主持,谢超副教授、文学院硕博士研究生及其他高校教师参加。

曹莉教授以“文学批评的功能”为线索,系统梳理了自18世纪以降的相关理论流变。首先,她从文学批评的公共空间的起源谈起,进而剖析了现代自由人文主义者对文学批评功能的核心主张,指出他们致力于通过批评来确立关于文学、文化与生活的标准。例如,阿诺德提出了“Disinterestedness”“Historical judgement”以及“Evangelism on behalf of culture”文学批评三功能;艾略特为了推进欧洲思想界的重新联合而号召建立文学经典的标准;利维斯重视教育中的“心智训练”与“文化传承”;弗莱则侧重于强调文学批评对于作家与群众间的沟通作用。

曹莉教授向大家深入解读了赛义德提出的“世俗批评”观念,展现其如何在与前人的对话及对抗中,强化批评的现实关切与意识形态维度。在此基础上,她总结了两种意义上的批评的未来,一是内倾型的,旨在形成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标准;二是社会性和语境性的,需要知识分子广泛参与现实世界中的重大问题。最后,曹莉教授引导听众共同展望文学批评在当代的价值与走向,思考如何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进一步探究文学的审美研究和社会批判功能如何有机结合,社会历史研究和批判性审美、中国诗学和西方文论如何互相借鉴,并产生世界性影响。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讲座主题,就塞缪尔·约翰逊的“常识”(common sense)概念、文学批评与教育的关系等内容踊跃提问,曹莉教授逐一给予了详尽解答。讲座最后,谢超副教授作总结发言。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曹莉教授的精彩讲座让我院师生对文学批评的功能与未来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对师生们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审读人:桂文亮 李哲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