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文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文院新闻 -> 正文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推进会议顺利举办

作者:汪世洁 杨浩然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2年09月21日

(通讯员:汪世洁 杨浩然9月18日,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推进会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来自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西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湖北民族大学、长江大学的虚拟教研室成员相聚线上线下,围绕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展开了热烈讨论。

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负责人胡亚敏教授主持会议

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负责人胡亚敏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她首先向参加会议的老师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对本次会议主题作出说明。胡亚敏教授指出,本次会议主要是对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今年以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探讨下一步工作规划。关于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胡亚敏教授提出了“三步走的总体建设规划:第一步是2022年完成课程结构搭建和课程资源库建设;第二步是2023年制作完成具有独到性和前沿性的微视频、教材、课程等可见性成果;第三步是2024年联合六所高校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群策群力进行成果的社会推广。关于课程建设,胡亚敏教授提出课程可“一人一课”或“多人一课”,按照专题研究或系列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师生联合制作微视频等模式建设课程资源。关于教材建设,胡亚敏教授指出,一是可以制作“纸质书+二维码”的融媒体教材,二是可以采用有声书等形式来建设教材。最后,胡亚敏教授认为,建设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可为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提供经验,并实现每个人的价值。每一位教研室成员应将虚拟教研室建设与教改项目申报、课程建设申报、优秀教材申报等结合起来,从中获得参与感与成就感。她提醒各位老师,从现在开始准备,集小胜为大胜,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李远老师做了题为回顾与展望:2022年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日常工作计划”的发言。李远老师首先回顾了上半年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的日常工作,主要完成了召开文学批评虚拟教研室建设启动会议、调整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平台框架结构、完善教研室介绍与团队成员信息、上线“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微信公众号、填报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质量监测数据、制作名师示范课视频、推荐虚拟教研室宣传素材、调整经费预算等八项工作。接着他提出了下半年工作展望:一是要根据质量监测申报指标,明确未来的建设方向;二是继续建设“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微信公众号;三是宣传“首届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四是加强与其他文学类虚拟教研室的交流和沟通;五是本年末或下学期再召开一次虚拟教研室建设会议。最后,李远老师重申了“共建、共享、共进”的建设目标。

苏晖老师从“首届文学批评前沿问题研究大学生学术论坛”筹备情况和“文学伦理学批评”课程建设情况与工作计划两个方面进行了汇报。首先,苏晖老师阐释了举办大学生学术论坛的目的,并通过系列数据分析了论坛目前的报名情况,并提醒与会学者多宣传、推广本次论坛。其次,苏晖老师对当前“文学伦理学批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建设情况作出说明,提出下半年完善教学设计、教材建设,并于2023年补充课程录像、课程资源等工作计划。

徐敏老师作了题为“当前高校文科混合教学研究概貌”的主题发言。徐敏老师利用大量数据图表说明疫情后“混合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并引证相关资料文献呈现混合教学的具体模式,从而引出“文学批评”混合教学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重塑等内容。她还以社会历史批评课堂概念学习阶段为例,具体论述如何进行“文学批评”课程的混合教学。

王海龙老师分享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资源库的建设进度。他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资源库分为影音资料和文献资料,搜集了一系列关于马克思的影音资料和一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本资料。他还提到建设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需要解决版权问题和平台容量问题,并指出可以将学生之间的讨论做成视频进行推广。

李远老师、苏晖老师、徐敏老师、王海龙老师先后发言

万娜老师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方法论教学与中文类各专业学习的关系”的汇报。她从课程设计初衷、课程建设现状、课程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她强调要思考如何将方法论运用到学习研究之中,并指出下一步需要突出教研互动,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探讨作为案例纳入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之中。

刘涛老师的发言主题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课程资源库建设与工作计划”。刘涛老师分享了当前课程的建设情况,在资源库建设方面,已经搜集并整理近现代文学批评家的340多篇文献。对于未来的工作计划,刘涛老师指出一是需要丰富课程资源库的资源类型,建设微视频、讲座、专家学者课程资源、示范课视频等;二是需要在多本已有教材的基础上,撰写一个详细的教学大纲;三是多开展和其他学校的课程合作与交流。

杨晓帆老师分享了“当代文学批评”的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她先论述了总体建设思路,即依托实体课程和课程团队老师现有研究领域来推进课程建设,在建设中重经典、重方法、重史料、重实践。然后她具体介绍了四门实体课程,讲述如何将当代文学和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她还强调可以将师生之间的讨论做成播客等形式来进行推广。

颜芳老师作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课程汇报。她强调要突出前沿性,不能孤立地讲解文学理论家,而是要结合当代文学现象,梳理各理论家背后的脉络。目前她正着手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充实习题库。下一步她将进一步充实课程资源库,并采用微课等多种方式来展示学生作业。

万娜老师、刘涛老师、杨晓帆老师、颜芳老师先后发言

黎杨全老师的发言题目为“新媒介文艺批评课程的建设和推广”。他指出课程内容包括网络文学、网络文化、新媒介文艺批评方法分析和新媒介文艺批评评价体系的构建四个部分。在课程形式设计方面,黎杨全老师对微课这种课程形式表示认可,并提出也可以尝试抖音这种新形式。在资源库建设方面,他搜集了一系列视频和文章,并就是否可以下载抖音上的视频进行文学批评进行了探讨。最后他提出了关于课程推广的三条建议:一是要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建设一个学术化体系;二是编写教材需要做到趣味性、深层次、独创性相结合;三是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和学术会议的形式进行成果推广。

熊威老师作了题为“理论、现实与应用:关于中国民间文学批评框架构建的思考”的分享。他从暑期工作进展、写作框架设计、未来工作进度三方面进行了汇报。“中国民间文学批评”课程团队目前已经完成了理论阅读、搜集资料、草拟框架和制作课件等工作,在课程框架设计上,课程团队将民间文学和文学批评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侧重理论的上编、侧重现实的中编和侧重应用的下编的写作框架。熊威老师指出,接下来的工作主要侧重于资料搜集、制作平台课件、完善写作框架和撰写书稿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罗京老师总结梳理了关于成果转换的三种形式:一是关于课程转化,罗老师提出课程是所有老师的核心,她提示老师们可以制作示范课、特色微课、慕课,并着重推荐特色微课,强调成果转化的必要性;二是关于教学教研论文发表,她推荐了《中国大学教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学术期刊,并指出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论文投稿时,要注意教学模式的推广性问题;三是关于教材编写,成熟的课程更适合转化为教材。从形式上,罗老师将教材分为传统教材、带有二维码资源的新形态教材和有声书、慕课、微课等数字化教材三类。从内容上,她将教材分为主教材、案例教材、教辅资源和配套资源四类。其次,罗老师谈了三点想法:一是各位老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制作课程,在课程上建设上有所建树;二是成果转换非常重要,不仅是老师,也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成果转化;三是要注意立体化申报,鼓励老师们多参与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最后,罗老师就如何与其他高校联合起来,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从而进一步扩大华中师范大学的影响力,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能为老师们提供哪些服务工作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青海师范大学的马都尕吉老师分享了自己从会议上学到的经验以及西部高校如何参与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相关问题:一是文学课程如何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和应用;二是需要具体梳理出西部高校在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中可以做什么;三是西部高校的师生如何参与到研究论坛中;四是在技术层面需要就如何制作微课、如何进行混合式教学等进行进一步的经验学习。最后,她提出希望能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专业的老师进行更加深入、具体的交流。

贵州师范大学的周晓露老师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系列课程的团队成员,指出应将课程建设与虚拟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长江大学肖祥老师就长江大学可以在建设中具体承担哪些工作进行了探讨,并表示长江大学一定会全力以赴参与虚拟教研室建设;湖北民族大学的范生彪老师表示湖北民族大学在教研室建设中可以提供学生案例,希望能更迅速地融入教研室建设之中;长江师范学院的胡俊飞老师就不同层次的高校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课程定位、如何建设信息化课程进行了探讨,表示可以建设更多的微课,各层次高校分工协作,全力以赴参与课程建设。

黎杨全老师、熊威老师、罗京老师、马都尕吉老师先后发言

胡亚敏教授作了会议总结。她表示今天的会议内容充实,成效显著,下一步需要思考如何与其他高校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强调可见性成果的重要性,同时对参加会议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会议最后,胡亚敏教授强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虚拟教研室的每一位成员一定要做好每一步建设计划,做好每一件小事。

全体参会老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