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学生园地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学生园地 -> 正文

共研好书,同度佳期——文院20级基地班《影响的焦虑》读书研讨会暨新学期见面会召开

作者:唐艺卓 魏珍妮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1年11月01日

(通讯员 唐艺卓 魏珍妮)10月29日晚,文学院2020级基地班《影响的焦虑》读书研讨会暨新学期见面会在文学院317教室召开,基地班全体同学参与,班导师王仁宝出席活动。研讨会由心理与文艺生活委员段莉媛主持。

会议伊始,段莉媛简要介绍了会议流程与注意事项,随后,四名在本学期通过选拔加入基地班的新同学轮流进行了自我介绍,同学们纷纷鼓掌表示欢迎。

首先进行读书分享的是孙祎铭,她分为弗洛伊德与尼采两部分理论展开说明。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分析中,孙祎铭主要例举了自恋论(泛性论+力比多)——强者的本质、压抑,强者的成长、家庭罗曼史,强者与前驱者的关系这三大论点;在尼采理论分析中,她则主要提到了权力论——“强者”概念的采用、唯意志主义,二元论与直接否定绝对真理、否定因果性,消解式文艺批评三大论点。此外,她还提出了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如对“诗的不延续性”的内涵该如何理解?这也启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李佳锐则通过一个主题、一个主体、两个结论分要点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她从创作性误读主题与强者诗人主体出发,分析得到了两个重要结论:作者认为整个文艺复兴以来的诗歌史是一部误读、曲解和修正的历史;影响和修正意味着根本不存在文本,只存在文本之间的关系。随后,她也通过对具体文本的解读,分析探讨了作者的批评观及其理论来源等。

接着,花思瑶从当代文化研究的四大支柱理论视角即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心理分析、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符号学出发分享了从阅读中获得的一些方法,如运用心理分析理论阐发独特新颖的诗歌史观等。同时,她也对本书核心观点进行了梳理,从心理分析角度解释了“焦虑”产生的原因。最后她对“人的诗才从何而来”的经典话题进行了追溯,也将柏拉图“灵感说”与本书作者观点进行了对比研究。

随后,陈玉娟主要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于阅读方法的反思。她以自身阅读情况为例,总结出两条阅读建议:一是阅读理解难度较大的理论书籍可以关注作者的论证结构与思路并做出自己的评判;二是当对某些引用的理论话语进行分析理解时,可以通过倒读等方式对书中提及的同一概念进行联系。张珺洁则以文字形式进行了分享,在对《影响的焦虑》的理论来源、主要论点、论证手法进行了简要阐述后,她提出“不必回避影响”的观点,她认为重要的不是影响如何产生焦虑,而是如何在影响与焦虑的作用下保持创造力。

赵婉莹也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她以艾默生对天才作品中含有被摒弃了的异化思想为引,阐述了自己对文学同质化的思考,同时通过举例考量了现代文学中的身体写作与新型小说中出现的模板化现象。其次,她也就书中所呈现的“逆崇高”做了思考并归纳出“逆崇高”的三大来源。最后她指出,“逆崇高”不仅在文学运动,而且在政治运动和艺术超越上都有体现。

分享发言环节结束,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何汶忆针对孙祎铭提出的“诗的不延续性”疑问做了发言,她指出,布鲁姆的第三种摆脱影响的焦虑的方法就是打破连续性,而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想要在文学史上树立起自己的旗帜,反对连续性是必然的。此后,她也结合对多处文本的理解就此问题做了探讨。现场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最后,班导师王仁宝进行总结点评。他首先对新同学的加入表示了欢迎、向新一届班委会的成立表示祝贺。王仁宝指出,本次研讨会中,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对《影响的焦虑》一书进行了解读,形成了互补、全面的研究成果,营造了积极热烈的讨论氛围,呈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同时,他也启发同学们要将阅读成果运用到具体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过程当中去,多多关注研究对象与理论影响。此外,王仁宝还对科研立项、日常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加以强调。

好书共研读,佳期同度过。基地班学子在轻松愉快的班级氛围中展现了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在热烈的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也养成了受益终身的良好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