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雪莹 罗晓婷)12月11日下午三点,中南民族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彭修银教授作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本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之基地班第八期“明德”名家讲坛,为大家带来“流动之迹与聚焦之像”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在文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基地班主办,基地班全体同学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2019级基地班导师王海龙主持。
讲座伊始,彭教授首先明确了讲座主题的基点——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从这一基点出发,彭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关于东西方艺术的三个不同主张。彭教授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念谈起,认为东方艺术偏向“表现”,西方艺术侧重“再现”,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发了“流动之迹与聚焦之像”的理论命题。最后彭教授以宽广的中西理论视野与人文关怀,从整体入手强调了关注“生命的律动”的重要性。
彭教授在介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时,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西方古代的相关主张,如普罗塔克提出的“诗是有形的画,画是无形的诗”和贺拉斯的“诗如画”等命题。他指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的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随后彭教授结合东西方典型的、成熟的艺术样式及其形成过程,为同学们详细辨析了东西方“再现”与“表现”艺术及所反映的二者思维方式的差异,并指出形而上思维方式的局限,强调辩证思维方式的价值。
其次,彭教授以李泽厚先生“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的观点作引,通过中国古代诗歌、戏曲的表现方式来阐发中国古代艺术思维方式的流动性特征,并将其概括为“流动之迹”。紧接着,彭教授从“流动”一词出发,阐述了中国独有的“气”文化。他指出中国的艺术具备基于“人”本位,不断从内部的心理结构外化至小宇宙、大宇宙的过程特质。相比于西方艺术“灌注”的特点,中国艺术更具备流动性。彭教授的学术视野并不局限于文学,还旁征博引,以中国传统音乐、绘画、园林对于立体时空的表现来佐证,生动风趣,正中肯綮,引得大家惊叹连连,深为服膺。
最后,他总结到,三个主张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有内在的有机关联。同时,他语重心长地建议同学们要多阅读艺术史的经典著作。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更深入地理解和研究中国艺术,时刻关注中国艺术以“人”为本的文化特质。
讲座丰富的内容带给同学们极大的启发,也激发了不少同学的思考和回应。在讲座的最后,同学们与彭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麻栌月、王靖雯等同学积极提问,彭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文学院19级学生孙希来表示:“彭教授为我们展现了多个中西比较的维度,带给我很多启发,让我对历史的关照有了新的认知”。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第八期“明德”名家讲坛圆满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