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学生园地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学生园地 -> 正文

我院卓越教师计划班赴华师一附中参与公开课观摩活动

作者:何禅君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19年05月16日

 (通讯员:何禅君)2019年5月14日上午,文学院卓越教师计划班前往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观摩一线教学的公开课堂。本次活动由华师一附中的乐晓峰老师和华中师范大学的杜娟老师联系组织,由华师一附中的乐晓峰老师和柴琼老师展示活动,众多一线教师及文学院卓越教师计划班同学参与观摩。

 公开课前,乐老师组织卓越班同学开展了新课程研究课学习讨论,老师系统清晰地从高考与教学讲来,明确高考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硬性要求,紧接着结合新课标改革谈到任务群模式下教学活动的开展特点,需要更注重学生的自主研讨能力与展示能力,教师则以引导者的姿态为学生点拨并拓展深度。

 同学们围绕传统与改革的话题展开激烈讨论,季予迪同学就“研讨活动中部分学生边缘化”问题发问,在乐老师的引导下,大家思考到研讨形式的活动存在学生两极化的可能,因而需要更加注意研讨问题的梯度性及小组内部分工的细化。蒋文妮同学关注到高考要求对研讨型任务教学的挑战,乐老师表示研讨活动与教学需要取得平衡,且需要结合教学文本的特点来量度具体开展形式。经过讨论,同学们对于“传统经典阅读”和“传统专题研习”的特点有一定了解,乐老师的讨论引向“二者教学效果的差异”。带着思考与期待,同学们走进柴琼老师的公开课堂。

 柴琼老师结合高考要求的“传统经典阅读”任务,锐意探究符合新课标改革的学习任务群教学模式,将本次公开课堂定位为“传统专题研习”与“思辨性阅读与交流”相结合的群文阅读教学,教学文本以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为主,兼以司马光的三封《与王介甫书》为辅。

 课堂之初,柴琼老师首先点明《答司马谏议书》标题的含义,引出王安石答信的背景信息和缘由。随后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文本中的信息,梳理文章结构。学生文本解读落实到“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的关键信息之上,并在原文中分别找出王安石的驳论。紧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变法原因与变法情形,顺利完成“传统经典阅读”的基础教学要求。

 接着课堂进入学生研究成果展示环节,三个小组依次展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研讨主题课件,均紧扣“变法”的主题,内容丰富,涵盖变法原因、变法环境、具体举措、历代变法对比、后世评价等方面,又各有侧重点。

 第一小组开篇介绍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学术成就、性格特点、政治立场和谥号对比,表格形式清晰明确,补充了同学对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了解,便于更好理解二人写文的缘由和内容信息。柴琼老师及时为学生补充了关于二人谥号的知识,强化突出二人的性格和政治立场差异。

 第二小组以“变与不变”为主题,侧重谈到针对“三冗”问题的变法举措。在详细介绍“青苗法”“保马法”“均输法”和科举制改革的同时,穿插了各个阶层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与做法,从而顺利引出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第三小组选择紧扣群文阅读的文本来展开研讨。他们较为深入地分析《答司马谏议书》的文辞、逻辑和情感,拓展延伸到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所写的小诗,结合具体文本与文史背景辩证看待王安石其人和变法其事,最后以变法的宏观视野,概括得出“变法时机”、“变法基础”、“为民与否”、“变法策略”的要素。

 展示过后,柴琼老师再次引导学生关注群文信息,谈到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君子和而不同”,学生积极借助群文信息来表达观点。老师又点出“小人党同伐异”,以苏轼被贬、小人冷嘲热讽、而政见不同的王安石为之求情的事例,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何为君子何为小人”,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王安石的品质。

 最后,课堂聚焦到“变法之思”,柴琼老师总结三个小组展示过程中的历代评价,引导学生要关注到各个时期的价值标准局限,客观辩证地看待各个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本次别开生面的研讨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展示性和思辨性,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为课堂教学注入开放性与研讨性,是响应新课标要求的积极教学实践。关于新课程任务的讨论与一线教学现场的观摩令卓越班同学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