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校友联线

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联线 -> 校友动态 -> 正文

青春不老 诗心永续—文学院中文系2005级毕业10周年纪念活动纪实

作者:汪旭平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19年07月30日

 通讯员:汪旭平

 时光不居,岁月如流。

 青春不老,诗心永续。

 时值祖国即将迎来70华诞、文学院建院110周年之际,7月26日至27日,文学院中文系2005级同学齐聚火热的江城桂子山,纪念大学毕业10周年,再谢老师教导之恩,重叙同学袍泽之情。

 此次中文系2005级毕业10周年纪念活动得到了文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得知年级聚会的消息,文学院第一时间安排分管校友工作的分党委副书记徐福刚和校友联络人刘旭平老师,协助邀请出席老师、确定活动场所、购置纪念礼品、联系参观校史馆等事项,两位老师还多次主动过问筹备进度,及时帮助解决困难。母校领导和老师的鼎力相助,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活动也得到了中文系2005级同学的热烈响应。在汉工作的同学主动承担筹备和组织工作,成立了“组委会”,制定了活动方案,冒酷暑、斗高温,紧锣密鼓开展各项筹备工作;在外地的一部分同学,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从天南海北、各行各业,千里迢迢、风尘仆仆赶回武汉;一时抽不开身“回家”的同学,也通过微信、电话等各种方式表达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思念之情和祝福之意。

最是江城火热中,桂山梧桐正葱茏

 7月27日上午,中文系2005级毕业10周年纪念活动在文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正式拉开帷幕。鹤发童颜的王先霈教授,慈眉善目的胡亚敏教授,神采奕奕的陈建宪教授,以及李遇春老师、余一骄老师、林岩老师、毛德胜老师、刘旭平老师、徐金龙老师、郑宁老师、朱娅芊老师、徐福刚老师等十来位老师冒着40度的高温如约而至。50名同学也按时到达,穿起定制的纪念文化衫,鲜艳亮丽,活泼明快。

 主持人许颖同学在介绍参加活动的老师后,拿起花名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点名活动:祁培、曾志勤、吴春江、鲁畅、张倩……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后,都有一声久违的响亮答到,仿佛时光重新回到10年前每周的晚点名。在播放的怀旧视频中,大家对着一幅幅照片引颈而望,寻找和辨认熟悉而青葱的面孔:“这是丁帅。”“那是闫映红。”“后面是舒夏文”“哦,还有倪迅、王娜、刘芳、王珊……”伴随朴树《那些花儿》坚强而又柔软的旋律,看着高兴、搞怪、调皮的老照片,大家开心的笑着笑着就眼中含泪。

 两位可爱的小朋友推上主题蛋糕,胡亚敏教授切开蛋糕,为大家送上甜蜜的祝福,由此,纪念活动进入一个小高潮。王先霈教授、胡亚敏教授、陈建宪教授和李遇春老师、林岩老师、毛德胜老师、徐金龙老师、郑宁老师、朱娅芊老师、徐福刚老师依次上台讲话。老师们告诉大家,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入选全国“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是全国仅有的5家单位之一,中文系学生是一流大学里一流学科的学生,为此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老师们希望大家,要爱好读书,好好读书,因为读书人头上有一道光芒,气冲牛斗;还要爱你的家人,爱你的事业,爱你的身体,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如果爱,请深爱。老师们还寄语大家,文学院永远是毕业生们的家,无论走多远,走多久,文学院永远敞开怀抱接纳大家,欢迎大家。

 常帅、李纯子、来瑞、黄细刚、汪旭平、陈晓川、龙阳、姚淑女、许颖9位同学依次上台发言,他们或忆旧时情谊,或诉别后衷肠,或倡将来重逢,幽默风趣而又饱含深情,引来台下阵阵掌声。

滋兰树蕙育子衿,楫舟扬帆渡学人

 潘秋子、王璠、来瑞、王健男、程亚丽、杨罗群、王侯丽、廖莹莹、金子靖9位同学为参加活动的老师献上鲜花,向一生的恩师致谢。常帅、黄细刚同学代表中文系2005级全体同学向文学院送上一尊扬帆起航的木雕,祝福文学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祝愿老师们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活动结束后,大家在文学院楼前合影留念。

走过千万里,不忘来时路

 7月27日中午,与会同学齐聚东区学子食堂,围坐一起吃怀旧学生餐,体会学生时代艰苦而快乐的生活。用过午餐,大家在新图书馆电影院观看热播电影《银河补习班》,伴着电影中插放的老歌一起回味八零后的成长之路。之后,大家一起参观校史陈列馆,在一祯祯图片、一件件实物前驻足长立,细听讲解,用心感受华中师范大学的百年风雨和辉煌,感受历代华师人筚路蓝缕、上下求索的艰苦创业精神。大家表示,无论生活如何沉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牢记华中师范大学精神,忠诚博雅,朴实刚毅,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永远不要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

 没有什么感情不是一顿饭所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点酒。晚上,老师和同学齐聚桂苑宾馆,用一场盛大的晚宴为此次纪念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飞跃时间的局限,拉进地域的平面,没有欢迎词,也无需祝酒歌,但诚意的敬酒,痛快的干杯,畅叙幽情,漫诉衷肠,让晚宴很快变成师生同乐的海洋。大家以酒相约,再过五年、十年,再一起相聚桂子山,再一起放歌痛饮一场。

 再见,桂子山;

 再会,老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