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学术研究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国际学术论坛在武汉举行

作者:延语芊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3年09月18日

9月16-17日,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国际学术论坛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国内外70多所高校与研究单位、国内20多家学术期刊的19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京都女子大学、日本西城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高校的学者,澳门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台湾中研院等港澳台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新华文摘等多家学术期刊的专家。

专家学者们就中国新诗与古代诗歌传统、中国新诗与外国诗歌传统、中国现当代诗学与中外诗学、新诗史问题研究、新诗创作与中外诗歌传统以及传播视野中的新诗及其研究等诸多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交流。

华中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夏立新教授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首先向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对他们长期以来给予我校人文学科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王泽龙教授领衔的中国新诗研究队伍,是我校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一支重要学术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阵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时至今日,中国新诗已走过百年历程。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是在提醒我们要明确自身的文化定位,认清未来发展方向,时刻要求我们重新思索中外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意义,重新审视中西诗学传统与五四以来新诗的关系,深刻把握传统与变动,共同推进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也共同构建中国近代文学的典型。当代文学不仅要继承古典文学的传统,还要继承五四新传统,但对于传统的继承不是互补,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发掘传统中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的资源,与古为新,对传统进行现代性的转化与融合。诗学问题常说常新,新诗在思想、审美形式的嬗变与创新过程中,全方位印刻着深刻地中西诗学传统的烙印。总结新诗百年的经验教训,探究中国新诗与古代外国诗歌丰富复杂的关系,反思传播接受视野中的新诗及其研究是我们当前新诗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进中国现当代诗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

北京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名誉院长谢冕教授在大会致辞中指出:正是黄鹤来归、莲藕成熟的季节,朋友们来自大陆各地、海峡两岸以及世界的其他地方,相聚武昌桂子山,参加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国际学术论坛。中国新诗诞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它一方面坚持中国诗歌的千年传统,一方面向世界诗歌寻求新的启蒙和启发。我们新诗要发展既要继承我们伟大的千年诗歌传统——诗言志,还要向世界上进步的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学习。新诗的传统向世界学习是多元的,浪漫派、现代派、象征派都要学习,不能定于一尊;新诗向旧诗学习,但是新诗不能变成旧诗。王泽龙教授的工作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开阔的视野,使得我们在寻求新诗的进步发展当中找到新的依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勇教授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国际学术论坛今天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的召开,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近年来,规模如此之大、话题如此宏阔的重要诗歌研讨会是不多见的。华中地区历来有着诗歌的深厚传统和诗歌澎湃的激情,武汉一直以来是新诗及其研究的重镇和高地,有传统、有历史,还有一批始终热爱诗歌及其研究的诗人与学者。先生们为新诗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接力棒传到王泽龙教授等学者的手中,他们承前启后、代代相传,严谨、刻苦、执着而热情,不断把新诗研究推向新的更高的境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刘云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言致辞:文学院是华中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在我院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积累了较厚重的办学底蕴,形成了有特色的学术传统。我们学院语言与文学专业齐头并进,现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理论批评双向发展。在中国新诗经历了百年历程之后,系统研讨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是为了从新诗发生发展的中外诗学源头及传播接受语境,深入检视中国新诗百年来的经验教训,总结新诗变革的规律特征与经验教训,为当下新诗创作实践与诗学建设提供参照,推进中国现当代诗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研究。我们今天谈论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问题,应在文体性、审美性、文化性的动态建构中,探讨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多向度的传播语境与复杂关系。我们相信,这次会议今天将会以更宏阔的现代视野,观照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指出:在中外文化的传承中,要正确理解新旧文化的既矛盾又兼容的关系。五四以来的新诗是对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现代转化,是中国诗歌的开放性新形态,今天的新诗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面向未来,吐故纳新,这样中国诗歌文化长河才会生生不息,气象永新。

本次论坛云集了四代新诗研究学者,多维探讨了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的传播语境与复杂关系,进一步打开了新诗研究的视野,为增进交流搭建了开放共享的学术平台,也有效地推动了此领域的研究,是近些年来中国新诗研究的一次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