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信息中心

教研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教研天地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第二届青年学术工作坊顺利召开

作者:马志明 李远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20年11月17日

(通讯员 马志明 李远)11月15日,“交叉与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审美及文论基本问题研究”第二届青年学术工作坊在武汉顺利举办,此次活动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青年学术创新团队主办。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在汉高校的多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负责人胡亚敏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胡亚敏教授介绍了一流学科目前六支青年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情况,谈到自己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人生经历,认为青年学者应该始终秉持马克思对人的尊严和公平价值的追求,在文艺研究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明确问题意识,扎实读书,深耕探索。青年学者是学界未来的希望,要多进行交流和融合,在学术上要时刻反思,在反思中前行。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胡亚敏教授致辞)

本次会议分为两组四轮,每一轮由青年学者进行报告,再由评议人做出评议。

在第一组第一轮中,讨论的话题包括华中师范大学付林鹏的《<乐记>与儒家乐政的学理建构》、武汉大学郎廷建的《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元思考——基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文本考察》、华中师范大学万娜的《“工作日”、日常生活与资本逻辑》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王晶的《论柯亨对平等自由主义者的批判》等。这一组讨论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重返经典文本的研究定力和慧力,以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穿梭的理论张力。第二轮讨论的话题包括华中师范大学颜芳的《中苏文艺理论中的“民族形式”辨析》、武汉大学周可的《论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从马克思到毛泽东》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洪智的《遮蔽与解蔽: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技术观的当代考辩》等。与第一轮相比,本轮讨论更加侧重在历史层面探寻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特色,从关键问题着眼勾连经典与当代,贯穿西方与东方。

(第一小组发言学者)

第二小组第一轮讨论的话题包括武汉大学李松的《文学理论教材书写的莫斯科-延安-北京模式》、华中师范大学刘涛的《论钱锺书对传统考据学的继承》、华中师范大学李远的《放逐与重塑:论“力”与文学的关系》等。这一轮讨论突出了具体问题和理论渊源的关系,彰显青年学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蓬勃的理论勇气。第二轮讨论的话题包括武汉大学刘春阳的《艺术理论知识学建构中的三个问题》、武汉大学朱俐俐的《汉字之美的符号学观照》、武汉大学盛福刚的《试论<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借鉴与超越》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王海龙的《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中的时间维度探究》等。本轮讨论的特点在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视角之新锐,对经典话题的讨论能够常议常新。

(会议讨论现场)

(第二小组发言学者)

讨论中,各位青年学者诚恳交流,畅所欲言,依学背景取长补短,因研究兴趣相近相亲,将马克思主义文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相联系,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跨学科学术交流,碰撞出不少学术思想的灵感火花,勾勒出可进一步探索的研究路径雏形。第二届“交叉与融合”青年工作坊的收获正在于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青年学术创新团队的发轫也正在于此。

最后,华中师范大学万娜代表团队向与会同仁汇报了此次工作坊的筹备情况,并再次对拨冗参会的各位青年同仁表达了由衷感谢。青年学术工作坊在热烈友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